京產劇與“影視+”效應 雙向奔赴
回聲文藝工作座談會十週年特別報道
“跟着影視去旅行”,近年來,影視作品充當着推動文旅融合、促進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影視與文旅的融合成爲跨行業賦能新熱點。《追光的日子》令廣東惠州受到關注,《去有風的地方》帶火雲南旅遊,《繁花》讓觀衆記住了黃河路和排骨年糕,新疆旅遊熱度在《我的阿勒泰》播出後暴漲……今年6月播出的“北京大視聽”重點文藝精品項目——《玫瑰的故事》憑藉真實的生活質感和溫馨的情感表達,把這種聯動再度推上新高度。
觀衆愛坦誠而炙熱的“黃亦玫”,也愛“黃玫瑰拿鐵”和“玫瑰旗袍”;愛“玫瑰”流連過的後海、明城牆遺址公園、樹美術館,更愛“北京到底有誰在”的熱梗。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玫瑰的故事》在本年度現象級劇集作品中長尾效應最爲明顯。其中,很多看似偶然的破圈傳播,實則是一場幕後深耕“影視+”效應的雙向奔赴。
以京爲鏡
地標取景展現大美首都
《玫瑰的故事》從2020年開始創作和策劃,原著小說以上世紀70年代前後的香港爲背景,改編後設定女主角黃亦玫出身於清華教授家庭,畢業於中央美院,在北京從事藝術策展行業工作。製片人鄭中莉說,選擇把“玫瑰”的家安在北京,是因爲主創人員常年生活在北京,對北京非常瞭解,也非常熱愛。同時,北京是一個充滿了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既有非常傳統的地標建築,也有極其現代時尚的都市風光。她尤其提道,“北京建立了影視拍攝服務機制,拍攝過程中爲劇組提供了多點位的拍攝協調服務,保障了拍攝的順利進行。”
據悉,《玫瑰的故事》是北京市廣電局啓動拍攝服務計劃以來,在京拍攝的首部電視劇。該劇在朝陽、西城、東城、海淀、昌平、順義6個區260個場景拍攝1243場戲,帶動場地服務、器材租賃、劇組吃住行等消費約2900萬元。劇中多次出現故宮角樓、長安街、國家大劇院、鳥巢等地標性景點,扭轉北京取景拍攝難的刻板印象;後海、明城牆遺址公園、樹美術館、福樓法餐廳等景點吸引粉絲紛紛前往打卡,帶動線下文旅消費。
北青報記者從北京市廣電局瞭解到,今年4月,北京市影視攝製服務機制正式啓動,已覆蓋全市16個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計超過1000個拍攝點位,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影視拍攝服務網絡。
以詞爲梗
花樣改編形成破圈傳播
《玫瑰的故事》還有一個衆所周知的爆火“番外篇”——男主角方協文“北京到底有誰在”的視頻片段經央視網、北京文旅、清華大學等衆多官方賬號剪輯,在各大平臺迅速傳播。其中,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新媒體賬號“文旅北京”6月21日發佈“北京到底有誰在啊?北京有他們啊!”視頻,推薦北京當時的重點演唱會等資源,在微博、抖音、視頻號、快手瀏覽量超1億。
藉助這句臺詞的轉場,網友還自制了衆多版本視頻,介紹北京小吃、打卡地。與此同時,正值高考出分,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官方微博也以“北京到底有誰在”發佈“歡迎報考”信息,得到海量網友熱烈互動。
隨後,河北、新疆、寧夏等地文旅部門也積極開啓二次創作傳播。
一部熱播劇,以臺詞爲梗,花樣改編形成破圈傳播,對於《玫瑰的故事》主創來說屬於意外的收穫,但它背後體現了各地對影視劇帶動文旅消費的渴求,更突破了影視劇傳統、單一的視聽娛樂功能。製作精良的現實主義影視作品,不僅讓觀衆沉浸於精彩故事,影視和文旅的相互成就也大有可爲。《玫瑰的故事》引發的聯動效應,的確把一波流量引來了北京,帶動城市宣傳,激發潛在的城市旅遊紅利,爲未來推動影視、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一條良好的路徑。
以現實爲核
持續輸出更多“玫瑰風暴”
追求“影視+”效應是行業當下的熱門課題,玩法千變萬化,但根基始終是優秀作品,其終極價值體現在雙向奔赴、深度融合。《玫瑰的故事》之所以能形成一場席捲熒屏、攪動文旅、花式破圈的“玫瑰風暴”,歸根結底在於其自身的內容影響力和藝術感染力,這一切依舊源於緊貼現實的魅力。
“京產劇”向來是熒屏的中堅力量。立足於現實,以風格化、類型化、年輕化的創作方式,既保留現實主義的創作內核,又以更接地氣的手法、更具煙火氣的觀感和更具時代感的格局獨樹一幟,這是“北京出品”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曾經,北京作爲中國電視劇的發源地,誕生了我國第一部長篇電視劇《四世同堂》、第一部室內電視劇《渴望》、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第一部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第一部編年體電視劇《一年又一年》。近年,“京產劇”上新速度增快,高品質穩定輸出、題材升級持續發力,不斷“破圈破冰”,得益於側重現實主義選題策劃、堅持深耕精品創作的思路。
就在人們站在新起點,展望北京“大視聽”新未來時,又有好消息傳來。目前,北京市廣電局推出的“新時代新北京”創作計劃,已經挖掘儲備《天工之城》《放心不下》《我在北京送快遞》《大愛同仁》等電視劇作品,將繼續打造用積極力量照見時代、描摹生活的亮眼之作,開創“京產劇”的新境界、新風尚、新動能。
文/本報記者楊文傑
統籌/李洋
聲音
《玫瑰的故事》爲大衆情緒的認同和共鳴找到了連接點
編劇李瀟:我們想表達一個很樸素的想法,就是人要勇敢地去付出愛、接受愛,要積極生活,不能懼怕受傷害,最重要的是受過傷之後還可以再愛。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曉輝:《玫瑰的故事》超越了性別與時代的侷限性,在寫心靈的成長、價值觀的碰撞、人生的因緣際會,在寫命運的起伏流轉,爲大衆情緒的認同和共鳴找到了諸多連接點。時代高速發展到今天,人們面臨一些新的人生困境,《玫瑰的故事》帶給觀衆一個情感增配、灑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