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靠一帶一路突圍

圖╱新華社

一帶一路 小檔案

新聞提要■面對美國的晶片禁令與不斷升級的科技戰,中國決定將外國晶片汰換成國產晶片,積極推動晶片本土化,並透過一帶一路,一方面將應用科技的技術輸出給成員國,另一方面,本土晶片產能若建立完成,不排除未來成爲帶路成員國晶片供應鏈的可能性。

美中科技戰開打迄今,除彼此相互脫鉤(decoupling),更各自操作去中化、去美化。華盛頓制定晶片法,邀集日本、韓國、荷蘭等盟國組成晶片同盟,對中國進行晶片圍堵;北京則下令官方電腦及三大國營電信業者,將超微(AMD)及英特爾(Intel)的晶片,汰換成國產,並朝向晶片本土化發展,一旦發展成熟,不能排除未來透過一帶一路,成爲帶路成員國晶片供應鏈的可能性。

陸加快晶片去美化

在美國的晶片禁令下,迫使中國加快晶片自給自足的速度,並進行晶片去美化。中國是「應用」科技的強國,有餘裕輸出他國,而國產晶片還可配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

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帶一路的成員國,2022年是中國最大石油進口國。綜合媒體報導,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2017年宣佈推動一項科技智慧城市計劃,名稱是「NEOM(新未來計劃)」,斥資5,000億美元在沙漠中建城邦,是「沙烏地願景2030(Vision 2030)」的一部分,協助沙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報導稱,習近平2022年12月訪問沙國,會見王儲穆罕默德,兩人在會後宣佈,將在包括「監視技術」在內的廣泛領域上展開合作。

報導指出,這類技術的一種形式是與臉部辨識相關的監視器,對民衆隱私構成風險。雖然穆罕默德推動國家走向高科技的未來,但他不會放棄監控的權力。而「智慧城市」,實際上應該是「監控城市」。監控技術只是中國對科技應用的其中一項而已。

沙烏地阿拉伯曾是美國在中東最堅實盟友,近幾年利雅德逐漸向北京靠攏。2021年5月23日,美軍中央司令部(Central Command)司令麥肯錫(Frank McKenzie)警告,美國重返亞洲,縮減中東軍力,中俄兩國伺機而入,擴大影響力。

沙國逐漸向北京靠攏

事實上,沙國轉向親中,是拜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油及頁岩氣所賜。2018年,美國成爲全球第一大石油輸出國。沙國的經濟一向仰賴「黑金」石油,而油輪進出沙國會經過波斯灣的咽喉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一旦中東情勢緊張,油價應聲上漲。如今,油輪進出美國東西岸港口,均在美軍保護傘下,沙國喪失原有的戰略優勢。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AI)熱潮席捲全球之下,利雅德計劃成立400億美元的AI基金。對於沙國的AI夢,美國早有警覺,在對中國實施晶片出口管制之後,同時也將管制的對象擴大至中東國家,防止北京經由中東國家間接取得美國先進半導體。華府雖未公佈管制名單,外界普遍認爲,名單包括沙國。

儘管美國向中國撒下晶片管制大網,但一帶一路成爲北京突破封鎖網的利器,若晶片本土化的產能順利建立完成,有機會成爲一帶一路成員國的供應鏈,在科技戰對弈的大棋盤下,中國未必居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