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不漏接 憂鬱也是巴金森病前兆

被譽爲臺灣巴金森之父的醫師陸清鬆表示,高達5成的巴金森病患有憂鬱傾向,但是卻很少被人知曉,曾有一位60歲的婦人退休後出現撲克臉、悶悶不樂和動作慢的表徵,卻因無明顯手抖、身體僵硬,被誤認成單純憂鬱症,但經身心科治療無起色後,病患經轉介由他診斷後,才證實已罹患巴金森病。

陸清鬆指出,罹患巴金森病的年長者,憂鬱情況常會在「罹病前後」出現,屬生理層面居多,通常會在動作症狀前1、2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若是動作症狀後發生的憂鬱症,也會是因巴金森病併發。

以上兩種憂鬱狀況,會產生「憂鬱、焦慮、疲勞」等多種症狀,尤以「憂鬱傾向」佔比最高,因爲患病,會使能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減退,且麩胺酸會過度釋放,進而導致憂鬱。

過往巴金森病的輔助用藥,大多是針對「顫抖、身體僵直」等顯性症狀,「憂鬱、焦慮、倦怠」等非動作症狀時常備受忽略。陸清鬆說,現在已有新一代巴金森病輔助用藥,除了可解決藥效漸退問題,還可抑制過量的麩胺酸釋放,經研究證實對情緒與疼痛皆具良好的長期作用。

陸清鬆說明,病患服用新一代輔助藥物一個月後,除了藥效變長之外,心情也變得開朗、正向,此外下背疼痛的問題也有所改善,無論是臨牀研究或實際用藥,皆指向新一代輔助用藥可幫助病患緩解情緒,而此藥物現已納入健保給付,可望讓更多巴金森病患早日笑顏逐開,迴歸正常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