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世代-新住民長照/新住民有身分證 也能享長照2.0服務

胡南西從菲律賓來臺超過四十年,現在租了一間套房,覺得老後生活很沒有保障。記者邱德祥/攝影

全臺有五十九萬的新住民。這幾年,臺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在老年照顧的議題上,他們很快要從「照顧者」位移到「被照顧者」了。新住民的老後,有些特殊處境,也因爲語言及文化,在長照資源的使用也不那麼理所當然。我們該如何因應?

針對新住民逐漸面臨老化、配偶過世,失去經濟來源,進入獨老生活的困境,衛福部社家署表示,新住民若取得國民身分,視同社會的一員,呼籲有需要的新住民勇敢求助。

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新住民若在臺灣長久居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雖然概念上仍被稱爲新住民,但在法律上視同國民,享有與國人相同的福利服務。社家署提供長者低收、中低收入戶列冊關懷服務,不會因身分而有區分。尚未失能的長者,將透過民政系統,由村裡長協助找出需要關懷的老人家,定期瞭解家中狀況;若隨疾病惡化,長者已經失能,則可使用長照2.0資源。

新住民與國人成長背景不同,文化、語言方面在接受老人服務時,可能需要特殊協助。周道君表示,社家署會在服務過程中,視情況媒合相關資源,例如在填寫文件等需使用文字時,可能需要幫助,進行個案關懷時,會依照個別需求提供協助。

周道君呼籲,新住民在臺灣與民衆一起生活,取得國民身分,就是臺灣社會的一員,鼓勵新住民若需要協助時,勇敢走出來,透過村裡民政單位、社區中的民間組織等管道求助,政府知悉相關需求,將媒合資源盡力協助。

胡南西和先生年輕時買的房子被家人賣掉了,她很焦慮,擔心老了無以爲繼,輾轉預約到了法扶律師公益時段,但約時間當天,老闆不讓她請假,她只好又重新預約,每次預約都因爲她口音很重,要講好久對方纔聽得懂。

新住民和一般人有一樣的機會可使用社會資源,但使用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原住民有文健站、客家人有伯公站,關於新住民的長照據點,該有什麼特殊性?數位版有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