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窮?數據揭臺灣960萬人「準富裕」!專家指1特點助累積財富
一份銀行報告指出,臺灣約4成人口屬於「準富裕層」。 聯合報系資料照
UBS瑞銀集團日前公佈一份簡報顯示,臺灣約960萬人屬於「準富裕層」,也就是約有4成人口淨資產至少300萬到3000萬元,引發衆多討論。財經專家胡採蘋分析臺灣人有錢的原因,指出「富裕時間很長」這項特點是關鍵。
專門分享理財觀念的YouTuber艾波日前根據UBS的簡報,揭露臺灣的財富金字塔,5個階層包括淨資產1.5億臺幣以上的「超級富裕層」(7.1萬人)、3000萬~1.5億的「富裕層」(69.3萬人)、300萬~3000萬的「準富裕層」(960萬人)、30萬~300萬的「中產階級」(698萬人)和30萬以下「小資&受扶養族羣」(245萬人)。
UBS瑞銀集團數據揭露「臺灣財富金字塔」。 圖擷自YouTube頻道「父母私塾–艾波」
財經專家胡採蘋在臉書分享了艾波影片中整理的圖表,算出臺灣前三個階層就佔了45%人口,笑說走在路上遇到的任何一人,都有一半機率是「準富裕層」。
臺灣爲什麼這麼有錢?胡採蘋後續發文分析道,關鍵在於臺灣的一項特點:富裕的時間很長,也比較穩定。她提到,日本1990年代遭遇泡沫經濟、韓國1998年有人均GDP從1.3萬美元打回8000美元的東亞金融風暴,而臺灣經濟「最嚴重的事件是2005-2006的現金卡風暴,最低谷的停滯期是馬政府西進時期」,未受過那種「毀滅性的打擊」。
她表示,這種穩定的環境有利於資產累積,因此「臺灣家庭財富能累積到第三代的非常普遍,20歲代的年輕人只要爸爸、爺爺沒有做生意賠光家產,都還是有一點家底」。
既然臺灣有近半數「準富裕層」以上的族羣,爲何多數人仍感覺不到自己富裕?另一位財經專家李柏鋒則解釋,臺灣人的財富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地產帶來的,只要房子市價扣掉貸款即爲淨資產,也就是如果家裡有一間繳完房貸的房子,其實已是「準富裕層」,但因爲無法把房子賣掉,若生活費主要是靠薪資來支應,自然會覺得生活不算有餘裕、甚至感到自己很窮。
艾波也在影片中指出,根據瑞銀的報告,臺灣有52.3%成年人的個人資產在10萬美元以上,而這個人數佔全球財富金字塔的前13%,也就是贏過世界上87%的人口,尚未跨越門檻的人只要剋制慾望、好好理財,經過時間的累積,遲早也會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