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大小姐甩掉霸總愛上窮小子,她瘋了嗎?

有些電影,不同時期看,會感覺自己看了兩個非常不一樣的故事。

比如《泰坦尼克號》。

週一晚上我和杜子去看了它的重映,看完之後我倆討論的第一件事就是:“之前一直以爲這是個俗套的愛情片,現在才發現人家是正宗災難片。”

我們分別寫了自己的感受,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哦~

這裡是海底觀後小作文的分界線

之前我總是驚訝於這部電影超級無敵長的生命週期。

票房高的電影很多,但只有它能重映幾輪一直賺錢,口碑還極其穩固。

不過這次看完,突然就明白了它爲什麼能這麼有生命力。你能在裡面看到很多東西——愛情、人性、階級、命運……

在某種意義上,它成了一面時代的鏡子。

作爲95後,我完全錯過了1998年《泰坦尼克號》在國內上映的盛況。我知道這電影的時候,它就已經高居神壇。

第一次看是什麼時間我已經記不清了,大概是已經能夠在電腦上找電影的年紀,衝着名氣去看的。

就記得我當時的感受是失望,原來大神片也不過是一個富家女愛上窮小子的俗爛愛情故事。

動人當然還是動人的,可不就是茱莉亞和羅密歐式的愛情虐戀嘛,多新鮮吶!

除了劇情,最吸引人的當然是22歲小李子的神顏,他應該是我對“金髮碧眼”這個詞的最初印象。

帥瘋了,看了之後能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那種帥。

對女主凱特,我當時是真的覺得她有點胖,也想過,如果她瘦一點,那個門板上是不是就能躺兩個人?Jack是不是不用死?

後來2012年它重映了,我終於在電影院看到。

長大一點,有過心動時刻了,也就更懂得愛情的可貴。

還是覺得俗氣,但忍不住爲俗氣的故事流下眼淚。

後來再過了幾年,導火索我已經完全沒印象,但網上鋪天蓋地地吵起來:

“Rose是不是綠茶”、“Jack是不是知三當三”、“未婚夫纔是被背叛的倒黴鬼”……

圍觀罵戰的我以爲自己看錯了電影,又把《泰坦尼克號》翻出來重新看了一遍。

站在未婚夫的角度,好像網上的罵戰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的。

富二代愛上窮得只剩下好名聲的貴族小姐,帶她坐最豪華的郵輪,爲她買最昂貴的珠寶,危急關頭也讓她先上了救生艇……

但,哪怕我當時不知道怎麼表達,也覺得這種邏輯有哪裡不太對。

這次重看,我終於豁然開朗,很多曾經糾結的細節,現在看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了。

最直觀的一點是,凱特的身材。

老天爺啊,我小時候爲什麼會覺得這麼健康的身材是“胖”?

影片後半段Rose在船上跑前跑後營救Jack,我當時就想,要是Rose真是個皮包骨的瘦子,怕是根本救不出人就累倒了。

前段時間《阿凡達2》上映,凱特在採訪裡還提到了,《泰坦尼克號》最初上映時,她被記者追着罵太胖了。

她說,如果時光倒流,她會明確地反駁,告訴他們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

從這個角度看,大衆審美的邊界確實在這25年被拓寬了,我們更能接受沒那麼“白幼瘦”的美了。

更深的一層呢,我發現這個曾經被認爲俗套的愛情故事,其實難得地表達了女性的主動性。

我記憶中,是窮小子Jack拯救了富小姐Rose,這次看才明白,Rose明明有無數次更容易的逃生機會,但最後她依然義無反顧地要跟Jack“You jump I jump”。

在未婚夫和Jack之中,她選擇的是一位愛人,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她不想當籠子裡的金絲雀,她要做海洋上自在的海鷗。

對Rose來說,Jack代表的不僅僅是愛情,更是自由。

前幾年被三觀黨翻出來同情的未婚夫,在這兩年女性主義崛起之後,更多女性能看破他所謂“深情”之下的恐怖了吧。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他就像是言情界曾經流行過的某款“霸總”,以愛情之名,施展的全是控制慾和佔有慾。

他也許是喜歡Rose的,但他不尊重Rose,甚至還會動粗家暴。

Rose於他而言,是男子氣概的裝飾品,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從未真正看見過Rose。

從這個角度來看,Rose和海洋之心,對他來說其實沒什麼本質區別,都是他展現自己能力的所有物罷了。

現在,想替Rose嫁給他的人怕是比以前少多了,更多的人只會對Rose大喊“姐姐快跑”。

當然,就像我在開頭提到的,這次更觸動我的不是愛情,而是災難本身,還有人們如何面對。

第一個讓我不忍心看的鏡頭,是電影開頭泰坦尼克號準備啓航時。

船上的煙囪冒起了白色的蒸汽,乘客們興奮地向岸邊的人羣告別,一切看起來都那麼有希望。

然而我們都知道,他們奔赴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海難。

當殘酷的命運開始時,當事人往往毫無知覺。

經歷了過去3年的起伏變幻,我現在看到這段,總覺得心有慼慼焉,很難以一種完全置身事外的心態去看。

巨輪開始沉沒,頭等艙的Rose母親還在挑剔救生艙的座位太窄,而三等艙作爲最先被水淹到的區域,普通乘客還被攔在鐵門外不允許求生。

我認爲這是整部片子刻畫階級最準確的一幕:

不只是飯菜和住處的差別,而是在生死麪前,有錢人和普通人依然沒那麼平等。

在一片混亂中,有人慌忙求生,也有人從容赴死。

絕望的船長站在船舵前,安靜地等待最後一刻;

設計師對Rose說,對不起,我沒能把船造得更牢固一些;

老夫妻相擁在牀上,海水即將吞沒他們;

信徒們跪在神父前,尖叫着,祈禱着……

在甲板上堅持演奏的樂隊,應該也是很多人對這段印象很深的一部分。

電影的這幾個細節,基本上都是有歷史依據的,包括樂隊,在真實的泰坦尼克號上,他們堅持演奏到了最後一刻。

原來看這段,只是朦朦朧朧地覺得樂隊很厲害。

現在經歷更豐富了再看,才更能體會這是一件多麼勇敢的事情。

當災難向人碾壓而來,個體是那麼那麼渺小;可就算是如此不起眼的人類,依然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

人類最弱小的瞬間,也可以是我們最強大的時刻。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關於這部電影的冷知識,Rose最後在門板上被救的設定,是有真實依據的——在那場真實的海難中,最後獲救的人就是漂浮在門板上等待救援的。

被救下來的這個人,是一位中國人。

未刪減版《泰坦尼克號》有一個說粵語的乘客被救,就是卡梅隆做出的致敬。

現實中這個獲救者把自己的經歷寫在了一首詩裡:

“天高海闊浪波波,一條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幾個,抹乾眼淚笑呵呵。”

不管是在虛構的電影裡,還是在真實的人生裡,我一次又一次被“笑看命運”的勇敢所打動。

世界上沒有永不沉沒的巨輪,但一定有永不低頭、永不放棄的勇氣,我堅信。

這裡是杜子觀後小作文的分界線

作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種典型的乖學生,高考前逃課去看《泰坦尼克號》,大概就是我做過的最反叛的事了。

1998年,那一年7月我高考。就在高考前3個月,《泰坦尼克號》踩着魔鬼的步伐來了。那個年代的頂流,真真正正是全方位地毯式入侵,自帶《我心永恆》bgm席捲全中國。

我跟同班的閨蜜和基友一合計,作爲面向21世紀的未來天之驕子(呃,自封的),我們能錯過這波時代的浪潮嗎?

顯然不能。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晚自習夜,我們一行人偷偷溜出學校直奔電影院。

那個年紀特別容易自命清高。電影看完,我有點不解:哈?爲啥這麼火?不就是個特別俗套的愛情故事麼?

就連電影中出現裸露鏡頭(沒錯,我們看的是無刪減版),男生女生也都神色鎮定,至少是強裝鎮定。

記憶中當時的我們絲毫沒有尷尬或是羞愧,彷彿自己只是來對藝術進行審視和品鑑的大師。

後續有沒有被老師責罰已經記不清了,可以肯定的是逃課去看電影並沒有讓我高考考砸,然後就彷彿是電影中鏡頭那麼晃了一下似的,25年就過去了。

這25年裡,我一直也沒再複習過。直到前幾天和海底去看重映。

我驚訝地發現,18歲的我,和40+的我,看的都是《泰坦尼克號》,看到的卻不是同一部《泰坦尼克號》。

18歲的我,一邊花癡小李子美顏盛世(我這代人可是看過老牌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的,主角都記不清了,只記得配角小李子每次出場都發着光),一邊又遺憾Rose有點胖;

40+的我,真想穿越回去對自己說:少女,這邊建議先看看眼科。。。。

高中生的我對女性的審美深深被男性凝視下的“白瘦幼”禁錮,等到自己成爲中年大媽,才終於能看懂這種成熟圓潤的風韻和女性美。

18歲的我,雖然當時沒有豆瓣(連互聯網都沒有),卻在我的“腦內影視打分庫”用莫名其妙的俯視視角給它打上“商業愛情片”標籤;

40+的我卻發現,這其實是一部真真正正的災難片。

想想看,在90年代末內地小城市的大熒屏上,我就能看到一部真正的災難大片,也算是一種幸運。

18歲的我,只在電影中看到富家千金愛上窮小子的俗套愛情故事;

40+的我,卻在電影中看到了女性個體的覺醒。

Rose對包辦婚姻的不滿、對上流社會的厭倦、對自由的渴望,這些都是她自動自發的,並非Jack帶給她的。

這股衝破藩籬、追尋自由的力量,一開始就深藏在她的身體裡,只是她需要一個打火石去點燃。

如果沒有Jack,她能找到的反抗方式是激烈的、毀滅式的——跳海。

而Jack,就是那個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地點恰好出現的那個人,他就是她的打火石。

所以當Rose說:“別以爲你可以拯救我。”

Jack回答:“只有你能救你自己。”

我想,Jack身上大概囊括了男性最重要的幾項優秀品質。

我指的不是他在災難面前把唯一的求生機會讓給Rose——當然這點非常偉大,但我要說的是那些更爲日常的品質,或者說能力:

他意志堅定,懂得堅守,哪怕沉船時被孤獨地鎖在地下室,也一直不曾絕望,終於等到Rose來救他,並且指導她如何施救;

他臨危不亂,在逃生時不管遇到什麼危險和阻礙,想到的永遠是如何解決眼前的困境;

他有知識、有閱歷,是Rose的定海神針,一直在指明求生的方向。如果沒有他,一個沒見過大千世界的富家女恐怕是很難逃過這場劫難的;

他情緒穩定,整個逃生過程中一直給Rose提供必要的情緒價值。他不僅救了Rose的生命,更重要的是還給了她求生的勇氣。

讓Rose在接下來幾十年沒有Jack的人生中,能像男人那樣騎馬,能全世界旅行,能自己決定婚姻,過上了她夢想的真正的自由生活。

相比之下,未婚夫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家暴、以及衝動追殺,更在於他的情緒失控——

在沉船的生死存亡關頭,還被自尊心和報復欲衝昏頭腦,一路追殺令自己也處於危險之中。

最後,想聊幾句電影中的死亡。

我小時候有一本作文參考書,我對泰坦尼克號最初的印象就來自這本書。救生艇坐滿了,一位沒擠上去的婦人哀嚎:“讓我上去,我的孩子在上面!”孩子們也大哭着叫媽媽媽媽。

這時一位年輕的女性站起來:“坐我的位子吧,我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然後她走下了救生艇,走向了死亡。

這個故事經常被我寫進作文裡。

重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最讓我忍不住眼淚的,是堅持演奏一直到沉沒前最後一刻的樂隊,那種對死亡的從容,對音樂的執着,又讓我想起作文書中的那個女孩。

這是人性?或者是神性?我不知道。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