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新能源!「白色石油」牽動全球強權角力賽

根據《財訊》報導,隨着電動車、儲能趨勢崛起,鋰礦已被視爲戰略物資,成爲各國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企業在南美洲併購行動積極,歐美廠商也加緊投入,打造自主的供應鏈。(圖/財訊提供)

近年來電動車、儲能兩大趨勢銳不可當,帶動鋰電池的需求倍數激增;因顏色特徵被稱爲「白色石油」的鋰礦,雖然蘊藏量豐富,但從發現到開採往往需耗時6、7年,還需要加工精煉才能達到電池級程度,因此鋰電池所引發的鋰礦爭奪戰已經愈演愈烈。

《財訊》報導指出,鋰電池具有重量輕、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與充電速度快等優點,過去10年被廣泛應用於手機、筆電上。未來隨着歐美等地禁售燃油車,以及全球再生能源的滲透率提升,電動車與儲能將是驅動鋰電池需求成長的兩大引擎。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自2015年起,全球鋰產量已成長爲3倍,2021年達到年產10萬噸,估計在2030年前產量將再大增至70萬噸的規模。

版圖 南美鋰三角佔鋰礦總量逾半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指出,全球已探明的鋰資源爲8900萬噸,56%蘊藏於南美洲,集中於安地斯山脈海拔2000、3000公尺的鹽湖,也就是智利、阿根廷,以及玻利維亞3國的交接處,因而稱之爲「南美鋰三角」。其中玻利維亞2100萬噸、阿根廷1900萬噸、智利980萬噸。其他鋰資源較多的國家,還有澳洲730萬噸,中國510萬噸等。

根據《財訊》報導,全球鋰礦蘊藏量豐富,卻仍供不應求,關鍵就在於開採週期長,以及加工精煉技術難度高。在一望無際的白色平原地底下抽出滷水,放置在蒸發池中經過18個月的日照濃縮而成鋰鹽,之後再經過加工精煉才能成爲鋰電池的碳酸鋰。另一方面,鹽湖主要分佈於較爲惡劣的自然環境,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較欠缺的地區,加上容易受制於天氣的影響,導致鹽湖提鋰的生產效率不高。

相較於鹽湖提鋰,澳洲的礦山提鋰技術較爲成熟,品質穩定可靠,可直接生產電池級碳酸鋰,因此使得澳洲成爲最大的鋰產國,佔比超過46%。儘管鹽湖中鋰資源儲量遠大於礦石中鋰資源儲量,但是鹽湖中雜質較多,尤其是鎂鋰因化學性質類似,比較難分離,且鹽湖品質差別較大的情況下,技術與方法並不能通用。但若是從零開始的話,不論是鹽湖或者礦山,需要經過勘探、設計、建設,以及當地政府審覈等繁複程序,往往需耗時6、7年。

強攻 中國企業併購背後是國家撐腰

《財訊》報導指出,鋰是關鍵的正極材料,佔電池芯成本近5成之多。在能源轉型時代,鋰早已成爲戰略物資。中國不只將其納入國家政策,也在背後支持中國企業到海外展開併購。以中國兩大鋰業巨頭爲例,天齊鋰業2018年即以42億美元入股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取得23.77%股權;贛鋒鋰業2022年也宣佈將以9.62億美元,百分之百收購阿根廷礦業開發公司Lit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