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吳慷仁事件:當最「正確」的代言人再次崩塌
吳慷仁。(圖/中時資料照)
10月1日當天,臺灣最熱鬧的新聞,莫過於簽約了大陸壹心娛樂的吳慷仁,在微博上表態祝福。儘管臺灣民意不乏有「去大陸賺更多錢,情有可原」之支持,但更多的還是諷刺、以及「吳慷仁原來與臺灣演藝圈其他人一樣」之感嘆。
我曾經寫過一位立場偏獨的臺灣朋友,粉上大陸明星之後的訪談稿(《當不喜歡大陸的臺灣人,粉了大陸明星》)。2016年之後,粉大陸明星的熱潮在臺灣日益凸顯,大陸明星微博表態「中國一塊都不能少」能獲得「天然獨」臺灣粉絲之諒解,認爲兩岸教育不同、民情不同。
2018年時許多明星在微博上轉發「中國一塊都不能少」,臺灣論壇追星版上的熱評之一
而過去許多臺灣明星到大陸發展,這些明星不乏在微博表態,長年累月下來臺灣社會也見怪不怪。但今年5月24日,五月天阿信在北京鳥巢演唱會中喊出「我們中國人」,在臺灣輿論中引起的負面評論之多、之猛烈,近年罕見。
有意思的是,在同樣的時間,蔡依林喊出「我們中國南昌最熱情了」,這句話在臺灣並沒有引起同樣猛烈的抨擊,不少留言緩頰,表示這不過類似於臺灣藝人去美國,大喊「我們紐約最棒了」。而阿信這句話,被認爲更「難以解釋」。
臺灣人對大陸藝人,反而有更多政治包容;臺灣人對自家藝人,則更爲情緒複雜——這無法用簡單的統獨二分法解釋,「我是中國人」這句話,被視爲「比較紅」的王大陸說出來的效果,與五月天會截然不同。
在臺灣社會觀感中,藝人大致分爲「紅」(如歐陽娜娜)、「在大陸發展」與「臺灣之光」(如曾經的吳慷仁)這三個維度。
「紅」與「在大陸發展」之界限非常主觀,端看該藝人「是否貶低臺灣」、「傷害部分臺灣人情感」。
如在2022年,楊丞琳「早年家裡的經濟壓力挺大的,在臺灣吃海鮮是奢侈的事」之言論能引起軒然大波,就是因爲認爲其跨越了一個認知界線——從「在大陸發展」、跨到了「紅」。日前林依晨的「我是成都人」在臺灣發酵也是類似心態。
(很有意思的是,十一國慶在微博發文祝福者反而未必會被痛罵,一是臺灣人已習以爲常,二是因爲臺灣年輕一代越來越熟悉大陸社交媒體,認爲「大陸團隊操盤」。)
而當藝人從「臺灣之光」變成「在大陸發展」時,同樣會引起輿論的嘲諷、感嘆與唏噓。
●「臺灣的代言人」
這幾日BBC出臺文章評吳慷仁事件,其中一個小標題是「特殊的代言人」。BBC一文將吳慷仁事件解讀爲「麪包與愛情(臺灣情感)之選擇」。臺灣輿論場長期嘲諷「小粉紅逼明星表態」,但這些年臺灣社會同樣在尋找「政治正確」的代言人。
這個代言人未必要「青鳥」(小粉綠)、未必要表態反中,但期望是「演藝圈清流」。此「清流」,自然是能打破臺灣娛樂圈「一火,便去大陸」的規則之人。
臺灣多數人並不極端,在生活中,人們並不願意因爲說幾句大陸用語、看個電視劇、刷個小紅書就被套上政治帽子。近年抖音與小紅書興起,一些綠營人士以極端(甚至反智)的言論應對之,違背了許多臺灣民衆的生活認知。
可以發現,過於深綠、言語具備攻擊性的臺灣藝人,在臺灣內部並沒有獲得多廣泛的迴響,只能固守在特定小圈圈內。
但與此同時,臺灣社會同樣有一個心理需求需要滿足——臺灣藝人和影視作品,可以「不看大陸臉色」、「不必全然遵守大陸的規則」,便闖出一片天。
臺灣,可以「不要只是跳板」。
2010年之後,臺灣大牌明星不斷走向大陸,臺灣粉絲給予祝福的同時亦不乏失落。2019年後《想見你》《俗女養成記》爆火,一些原先在大陸的臺灣大牌藝人回臺拍戲、臺灣影視與網飛和愛奇藝合作並屢創佳績、許光漢的爆火,無疑讓失落許久的臺灣影視揚眉吐氣。
2020年,許光漢進軍大陸,許多臺灣粉絲表態理解,但難免惆悵。
而吳慷仁的立場,則一直被視爲更本土、更臺灣。
●尋找下一個代言人?
從許光漢到吳慷仁,許多臺灣民衆一邊喊着「商人無祖國,藝人不意外」,一邊仍期望在臺灣大火的藝人能打破「必然西進」的規則。
可以想像,如果有下一個「吳慷仁」,他(她)會再次成爲許多人心中「臺灣的代言人」。
縱使兩岸如今文化產業密切融合,但在根源上,臺灣社會不免仍有「自主臺灣」「脫離中國」之類的期許。吳慷仁是好演員、是藝術家,但在過去更飽含着「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影射。
但「紅」與「在大陸發展」之界限也並非牢不可破。林心如曾被許多人視爲「紅」,但《華燈初上》後臺灣民衆仍給予讚許。
臺灣人對自家藝人的態度,折射出對大陸的態度——有肯定、有務實,有的時候非常政治,但主流輿論也不會展現出「一面倒的極端」。
可以預測,若吳慷仁此後仍有好作品,很多人也願意給予肯定。
這有些類似鍾明軒,在他發佈第一支來大陸的影片並爆火後,爭議不小,喊脫粉的不少,但整體數據不減反增。
最後,作爲一個大陸口音重的人,幾年前我曾因爲被當陸客遭受白眼,這情況在今天若被放上小紅書,臺灣人必將一致撻伐。
於年輕一代的臺灣人而言,「全然拒絕大陸相關事物」與「接受兩岸統一」這兩種情況均屬極少數。更多的是遊走於兩岸的中間派——因爲近年兩岸塑造出能彼此共鳴的生活、文化、情感、用語……
我們無法在這個充滿網軍的時代辨別什麼是真正的「主流輿論」。但在生活中,許多臺灣人都經歷過「赴大陸旅遊或生活/使用小紅書,轉變部分想法/進一步瞭解大陸」之歷程。
這使近年激進反中的聲音稍減,更使吳慷仁在「人設崩塌」後,仍有部分聲音,表達了理解。(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