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學科學! 啟蒙中小學生科學的明星刊物《小牛頓》
在舊書店內可以找到不少暢銷老書,像是小牛頓就有不少父母親拜託書店老闆代爲留意,有收購到舊書,就幫他們保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6/12 鄭文正攝影)
《牛頓》、《小牛頓》雜誌是許多人的學生回憶,對於臺灣的雜誌歷史而言,《牛頓》雜誌更是開創「國際中文版」雜誌和「全綵印刷」的先河。
《小牛頓》雜誌自1984年3月發行首期,這本雜誌是翻譯自日本的《小牛頓》雜誌,它引進了全綵印刷技術,大量使用照片和圖片,降低了文字比例,相較於文字多、知識門檻更高的《科學人》和《科學月刊》等雜誌,《小牛頓》雜誌更能使中小學生也能輕鬆理解,因此早期曾經是各級學校、家長愛訂的熱門科普雜誌。
在《牛頓》和《小牛頓》創刊初期,它們的銷路非常成功。不只雜誌的翻譯團隊非常優秀,也因爲給予專家的稿費十分豐厚,吸引了許多學界的專業人才投身科學雜誌的出版。
2006年,《牛頓》、《小牛頓》雜誌受到因受到原出版社「牛頓出版社」投資失利造成財務虧損,最後停刊。隔年由另一出版社取得日方授權,成立出版社復刊,然而當時「牛頓」商標仍屬於原出版社,復刊的雜誌更名爲《Newton量子科學雜誌》,直到2010年商標權訴訟結束,雜誌才恢復原名。
80年代之後,許多科學雜誌是由出版社主導,效仿《牛頓》的模式,引進外國科學雜誌並翻譯成中文。美國具有百年曆史的雜誌《科學人》和《國家地理雜誌》則是直到2000年後纔開始引進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