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投資放大養老金!ETF、股票、債券「一張表」存飽退休金

花了大輩子努力工作,無非希望早日退休享受人生,但許多人對於如何進行退休規畫始終很糾結。 圖/本報資料照片

花了大輩子努力工作,無非希望早日退休享受人生,但許多人對於如何進行退休規畫始終很糾結。一來不知該存多少錢纔夠,二來是年紀老大不小了,沒信心找到適當的投資工具去衝刺。究竟,怎麼預估退休後該存多少錢?理財達人雨果端出私房財務規畫表格,一次幫你解決資產配置、安心投資與樂活退休三大課題。

理財達人選指數型ETF養老

「首先,用『記帳』去記錄目前自己的收支狀況。」理財達人雨果解析,經過兩、三年的記帳,便知道目前的實際生活費需求,也可據此推算退休後可能需要的生活費,重點是:必須保持退休前與退休後的收支平衡。

「因爲退休後的社交費雖然減少,但醫療費會增加。此外,隨着生活型態與人生價值觀的改變,退休後的生活費會跟着調整,所以記帳必須持續。

談到退休後的收入,可用指數化投資去創造被動收入。所謂指數化投資,主要是複製指數(一籃子標的)表現,以獲得該指數的平均收益,比起個人買個股,更能適度分散風險。

其中,雨果推薦指數型ETF(又稱市值型ETF),如元大臺灣50(0050) 、富邦臺50 ETF (006208)等,「一般來說,大盤指數型ETF(長期累積)報酬會比高股息型ETF來得高,相當適合用來做退休規畫(退休後就要降低股票資產比例,提高債券比例)。」

「這年頭若想退休,至少得準備1,500萬,但考量通貨膨脹,1,500萬產生的被動收入不能全當生活費,必須保留一些收入投入投資本金,增加每年可以領的生活費,未來才能維持消費力。不過,如果你是一、二十年後才退休,準備的金額要更高才行!」

雨果分析,50歲上下的熟齡族羣,離退休還有15年左右時間,足以透過長期存指數型ETF的方式(持續定期定額投入資金),打造退休後的穩定現金流。

實現退休目標的起點:資產負債表

瞭解退休後的資金需求後,接着就是準備每年該留下多少錢。雨果建議,每年的年化報酬率(以年爲單位的複利報酬率)設定7%,退休後只能拿總投資資產的4%(如股息、利息與變賣股票的本金)當生活費,3%的獲利則保留在本金裡,抵銷每年的通貨膨脹。

此時,製作個人或家庭資產負債表,就能掌握目前自己擁有多少資產、欠了多少債,才知道自己距離退休目標還有多遠。

第一步:列出財產清單與價值

股票、金融證券、現金、可快速變現的東西(如定存)、房屋、土地、貴金屬、藝術品等。

第二步:列出債務清單與金額

房貸、保費、借款、信用卡費、學貸、車貸等。

第三步:資產減負債得出淨資產

如果淨資產爲負數,先別緊張,因爲負債有好的跟不好的,判斷標準是以通貨膨脹率爲基準,「貸款利率比通貨膨脹率低的負債是好債」,可以晚點還、慢慢還,譬如房貸或利率低於3%的信貸,好債可以慢慢還。相反地,「比通貨膨脹率高的屬於壞債」,如高利率信貸、車貸、信用卡循環利息,得優先還清(排在投資股票之前)。

資產負債表是讓我們理解目前的資產狀況與退休金目標差距多少、是否有如計劃的增加,加上負債,實際的資產是多少。

個人與家庭資產負債表一年整理一次即可,並且保留每一年的紀錄,即能清楚掌握個人與家庭的資產是否有增減、增減幅度多少、離退休目標還有多遠、資產配置比例是否需要調整等。

雨果提醒,累積退休金期間,如果把資金全放在股票風險會很高,可採股債配置或再平衡方式,降低資產波動的風險。

譬如將投資資產的80%投入股票(高波動增長型資產),20%投入美國債券或一年期定存(低波動保守型資產),持續買進股票不賣出,之後每隔固定一段時間實行資產的再平衡,如一年後股票上漲10%,賣出漲超過比例的股票,換成保守資產(債券或定存),如此長期執行就能讓資產較爲穩定成長。

個人資產負債表範例

資料來源、圖表/雨果 提供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