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支iPhone躺賺4%年息!蘋果出招搶銀行大餅

推出超過8年的Apple Pay日漸普遍,根據德意志銀行報告,其交易量在 2022年假日旺季年成長逾6成。(來源:Dreamstime)

你能想像,銀行會爲存款帳戶,支付超過4%以上的利息?現在,美國居民只要拿出iPhone手機,幾個步驟就能申請年息高達4.15%的儲蓄帳戶。若存滿25萬美元的上限,相當於一年就能躺着領取逾新臺幣30萬元利息。

過去一個多月來,蘋果來勢洶洶,搶遍銀行生意。先是推出蘋果先買後付(Apple Pay Later),接棒的高利息活存,年利率比全美儲蓄帳戶平均高出10倍以上,讓剛經歷破產風暴的金融業,無不呈現備戰狀態。

「存款利率的高低,代表銀行對於資金的需求,」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楊瑞芬分析,蘋果祭出超高額利息,正說明它需款孔急,用來發展信用卡及先買後付的業務。

75%客戶慣用電子錢包

挾軟硬整合擴大消金業務

爲何蘋果敢在此時,推出面向消費大衆的儲蓄帳戶?就連投資銀行資優生高盛(Goldman Sachs)纔在2月底,承認自己的消費金融業務失敗;大外行的蘋果憑什麼膽敢向傳統金融業宣戰?

「Apple Pay(使用率)已達到了消費者習慣和商家採用的轉捩點,」聯博資產管理分析師拉瓦特(Harshita Rawat)對《華爾街日報》指出。2022年, iPhone用戶已有75%使用蘋果錢包。

蘋果真正的野心,不只是讓iPhone取代實體錢包,更是要以一支手機,漸漸取代銀行的功能。其實,蘋果的金融大計早在2014年就開始,當時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一邊展示Apple Pay,一邊宣告,「蘋果將永遠改變所有人買東西的方式。」

一開始消費者適應的速度很慢。2016年,iPhone用戶只有10%使用錢包服務。但蘋果憑藉着其傑出的設計引導介面,例如若沒有註冊蘋果錢包,就會一直出現紅色警示,讓用戶開始習慣使用。

到了2019年,蘋果找上高盛強強聯手,一起進軍消費金融,推出蘋果信用卡。高盛處理複雜的銀行法規,自己則是專注在軟硬體整合及用戶體驗上,讓Apple Pay更易於使用。

例如,蘋果去年就宣佈,商家只要有NFC晶片的iPhone,無須刷卡機等第三方硬體設備,就能接受信用卡付款。終於,這場支付持久戰,也在電子錢包的高使用率下開花結果。

加上今年美國爆發的銀行倒閉危機,反而成了蘋果擴展金融業務的最佳時機。

「因爲它是蘋果,」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助理教授馬一鳴向《華爾街日報》點出,因爲矽谷銀行倒閉後,消費者開始對中小銀行產生擔憂,優惠利率再加上品牌知名度,讓蘋果的新產品極具優勢。

省去傳統銀行繁複手續

「無縫接軌」體驗助它圈粉

但,即使少了銀行危機推波助瀾,不論是傳統銀行,甚至是同樣擁有手機平臺的Google,都難以對蘋果產生立即威脅。

「蘋果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軟硬兼施,」楊瑞芬解釋,掌握身分驗證機制,將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成敗關鍵,也是蘋果打造金融護城河的基石。

現在金融業常見身分認證方式爲雙重認證,也就是透過「你所知(what you know)」的傳統密碼,加上「你所有(what you have)」的設備,例如金融憑證、或是從手機取得一次性密碼,來確認使用者身分。

雖然大部分的競爭者都具備軟體條件,例如支付服務,都能做到「你所知」的認證。但只有蘋果,能以iPhone的掃臉功能,同時兼具硬體「你所有」的條件,讓身分驗證更容易,不僅安全,也能取代傳統銀行繁文縟節的流程。

就算Google擁有Android手機平臺,也因各廠牌手機硬體各異,無法和蘋果一樣,以同樣標準規格享有硬體上的優勢。

再者,蘋果光在美國,就有超過1億2千萬用戶,意味着獲取用戶的成本,比其他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都低的多。加上買得起最昂貴手機的人羣,可能最需要信貸服務。只要打開Apple錢包就可以申請信用卡,既不用去分行,也不須額外上傳資料。

事實上,「無縫接軌」的用戶體驗,也助攻蘋果後續推出的金融服務:信用卡消費的現金回饋,會直接存入儲戶中賺取利息;打開手機錢包就能申請小額貸款,都讓蘋果累積更多用戶的消費數據,更全面的評估用戶的信用風險。

正如Apple Pay副總裁貝莉(Jennifer Bailey)曾言,「蘋果爲取代實體錢包,須進行一段美好而漫長的旅程,」背後是憑藉着硬體優勢,多年來建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並在對的時機把握機會。這也顯示了,要單純以金融支付圈粉,恐怕短期內也只有蘋果辦得到。

商業週刊18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