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時尚很棒,但……
別緊張,它和燕麥奶沒什麼差別!
“可持續時尚很棒,但......”這種yes,but的句式,曾經是很多人拒絕可持續的經典回覆。曾經,時尚似乎總是伴隨着無可避免的浪費,在習慣了用買買買解決需求後,迎頭撞上可持續生活中複雜的條條框框和背後一整套顛覆的消費理念,難免會讓人心存疑慮。更因爲曾經缺乏配套的場景,讓踐行可持續顯得格外“麻煩”。
而如今,可持續的時尚化正在成爲趨勢,得益於產業的全面升級,選擇可持續的生活,就像在咖啡店裡選擇脫脂奶還是燕麥奶一樣簡單易上手,並且時髦。
2024年開年不久,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與10餘家創意品牌共同發起了Repair Shop“再造場所”活動。在開場沙龍上,Simon播放了Coldplay樂隊的FixYou。他發現大部分關於環保永續的演講或對話都因爲演講者不善交流而 讓觀衆興致寥寥。
“我從來不支持爲了可持續而可持續,如果做這些事情不是出於真正的需求,只因爲那是一件‘正確’的事而做,那本身就不是可持續。當你對人們說教,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時,人們當然就對你關機。你需要給他們展示他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比如,穿得合身、醒目、更潮更酷),而那件東西恰好是可持續的。”
Repair Shop 上展出的時尚單品▐
然而現狀是,人們在擁抱“斷舍離”的餘溫,實際卻只是通過丟棄舊衣舊物,不斷消費新的時尚產品來崇尚一種外在的“極簡”風格。在時尚行業浸淫多年,卻鮮少看到與修改再創造相關的大型項目,這讓Simon感到失望。
曾經人們非常熟悉且習慣去找裁縫量體裁衣或將不夠合身的衣服進行修改。在快消時代,這一代的消費者或許缺乏耐心也缺乏專業的指導去挑選布料來縫製衣服,但作爲生活方式,“改”與“修”這樣與Upcycle關聯的理念,仍然值得被作爲比“淘汰”更好的選項得到推廣。
如今在上海生活的Simon,非常熱衷於展示他經過裁縫的手藝而更熨帖,比例更精確的外套。“這會讓你穿得更好(且並不會花更多的錢去購買新的)。”還是那句老話,“需求是一切創意的起點”。
在Repair Shop上展出的
使用清潔能源的電動車和電動劃板▐
在帕森斯設計學院任教期間,Simon見過太多太多的年輕學生設計者。事實上,大部分時尚設計師都知道如何在材料上物盡其用,如何降低一件作品的成本,“因爲他們都是從零開始創作的”。可持續時尚是一個過程、一種實踐,是你可以騎着共享單 車或乘坐地鐵去參加一個要走紅毯的活動;也是通過調整企業戰略去讓第三世界國家中某個村莊的女性通過給奢侈品穿珠子而得到更平等的教育機會。
2024年年初,設計師黃斯贇在倫敦時裝週發佈了動態時裝藝術系列作品《聲外之物、生外之物、身外之物》,被WWD(Women’s Wear Daily)評爲“最值得關注的設計師”之一。 這位從小生長在廣西柳州的設計師,在時裝作品中重塑了家鄉原生態的景緻。在她的眼中,“傳統不只關乎傳統,要用未來的視角去看待它;未來也不是毫無內容的空虛未來,它以傳統作爲根基”。
作品《身外之物》系列▐
2019年,從倫敦時裝學院女裝碩士專業畢業後,黃斯贇描述自己是“悶頭自學,摔了跟頭拿了榮譽,沉入水底又浮出水面”——受到動態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動態雕塑啓發,她在彎曲線條與柔軟角度中看到一種新的觀察方法。
在尋找創作靈感的過程中,她瞭解到黔東南及廣西北部的侗、苗族少數民族聚集地有一種富有特色的創造物——亮布,它的製作工藝極爲複雜,經過浸染、捶布、晾布等10多道工序,塗抹雞蛋清、牛血等天然材料,它的表面會呈現一種金屬般的光澤感。
2023年年初,黃斯贇的《逍遙詩學》動態時裝藝術作品誕生。在傳統的亮布基礎上,疊加現代工藝的二次改造,將一抹霧面薄紗的虛實,通過近乎文學化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次的作品讓她榮獲第十二屆“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金獎,但她並沒有停下來。
作品《逍遙詩學》的數字立裁及建模過程,
根據亮布的幅寬與特性,
在矩形裁片基礎上做的創意設計,
力求“零浪費”的可持續理念▐
在黃斯贇看來,可持續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後,如今其內容與形式變得更加豐富。作爲設計師,不僅要思考時尚設計的可持續性,還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 時尚性。3D仿真建模技術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設計和生產環節中的材料浪費,提高設計和生產的效率。
作品《逍遙詩學》系列3D模型效果渲染圖▐
回到時裝藝術本身,古老的非遺工藝遇上時裝設計環節中的數字技術,就是當下“活態非遺”理念最好的展示。它將原本存於紙本上的古老記載變身成“可感知、可響應、可形變”的活潑形式,爲我們提供了更爲開闊的視角與清新思路。
2024年年初,成都梵幾客廳的藝術櫥窗陳設主角是一把椅子,有着多年使用痕跡的舊椅子上,用竹編工藝進行了藝術的再創造。老木頭光滑簡潔的線條與竹編細密的紋理在同一把椅子上產生鮮明的對比,這件藝術品看起來等待着人們駐足。
這是梵幾FNJI UPCYCLE項目中第一場“可循環對話”,聯合藝術家宋亮亮共同探索Upcycle的概念。與Recycle“回收再利用”相比, Upcycle側重於“改造”,在原料當下的狀態下對其進行改造以繼續使用或產生新的價值。
梵幾Qia'系列產品體現了Up cycle 理念 ▐
Up是什麼呢?所謂的“升級”一定意味着更快更好更便捷嗎?在高新的眼中,完成這種“升級”的方向反而源自對未來的悲觀:“代表未來的家居其實不是大衆化的智能傢俱,有一些材料是沒法再生的,木材的再生需要花很長時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用有限的資源去進行新品的創作。”
而竹編藝術家宋亮亮則意圖爲竹編這一充滿生活氣息的精湛工藝進行現代化的語言轉換。這種轉換包括染色和周邊形態、造型語言的突破。
以 舊木爲骨、竹編塑形,用當代語言
表達東方氣韻與循環再造的 精神內核▐
傢俱是充滿傳統生活氣息的,四川人日常打麻將與喝茶坐的竹椅子,可以持續使用40年。在宋亮亮眼中,竹編隱藏着人們過去生活的智慧,一根竹子經過20多道工序,變成竹編制品,再被換成錢和其他生活所需,這是始於竹子的產品體系,也貫穿着“惜物”的態度。他在成都道明竹藝村創作,依靠當地材料與工藝資源的便捷,既得益於環境,又還利於當地。
藝術家宋亮亮聯合梵幾進行的Upcycle裝置藝術▐
普通消費者可能不關心藝術或可持續,但傢俱是有符號性的,因爲它們並非抽象元 素,一把椅子的功能會對人們做出一種引導,人們會聯想它的功能。當椅子與竹編藝術裝置結合時,傢俱的熟悉感、實用性與藝術家的表達產生了矛盾。
“觀衆會覺得這個東西是無用的,但這種矛盾會引發思考,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解讀,這一過程中,會產生無形的關係與意義。這就是裝置的物理屬性到文化屬性的轉變。”
不久前,《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舉辦了一場關於可持續時尚的討論,Closed Loop Partners創始人羅恩·戈恩(Ron Gonen)在討論中說:“在我祖父的時代,很難想象會有人隨意丟棄衣服,就像被邀請去朋友家用餐後,沒有人會把精緻的盤子扔進垃圾桶一樣。我們現在所認爲的修復、再利 用、回收,以及把衣服穿到破,在我祖父生活的那個時代並非什麼創新理念,只是普遍的常規做法。”
用回收塑料瓶製作的藝術裝置
《海洋力量 OceanPower》▐
藝術家直林所做的事情,與這樣一段話有着無比貼切而親近的關係,將舊物改造帶入生活、把300件舊衣服變成一件藝術品、用10000個塑料瓶蓋在雪山下蓋房子、在廢墟之中舉辦展覽......
“我的創作基本都圍繞着環保可持續的議題展開,因爲我愛這個世界,我也愛我自己。這兩種愛有時會衝突,但更多的時候,這種愛需要培養。”
用塑料垃圾 製作的藝術品 《海洋貝果》▐
2019年的秋天很冷,直林跑去廢品收購站、小區回收站、廢舊產業園,在裡面發現那一個個被拋棄的、看似灰頭土臉卻暗藏閃光的舊物。對直林來說,舊物改造的核心是“好玩”。他會去觀察不同物品的形態,想象它們可能生髮的不同樣貌,然後再通過不同的形變、組合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
與舊物和自然的親近,讓他的創作也越發與可持續環保主題相關。從關注甘肅柳鶯消失而創作的藝術作品——“降落在橄欖叢的柳鶯”,直林用6000件塑料垃圾, 創作了一個高2米、寬1.5米的巨大藝術裝置,發起對於環境保護無聲卻又振聾發聵的藝術“吶喊”;再到將各個村子裡回收到的幾百件舊衣物變成藝術作品的“神樹系列”,一棵“取材於自然,並在淘汰時重新迴歸到自然形態的”豔麗花樹,便在這樣一種循環—利用的過程中,成爲新的形態。
用10000 個瓶蓋製作的
裝置藝術《相同的天空》▐
對直林來說,可持續時尚不僅僅是在環節上的可持續環保材料研發和使用,還要用大衆更爲熟知和接受的方式普及可持續的概念,以及怎樣將這樣一種抽象概念與藝術相結合,呈現出一個故事、一方天地和躍然的靈感,這是他最有興趣的事。
蘇一格在互聯網上被稱爲“無痕女孩”,2020年10月,她創建了豆瓣“無痕生活/可持續·極簡主義”小組,又以“壹個袋子”進駐B站與小紅書,向超過7萬粉絲展現自己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曾經她的關鍵詞是“5年不用衛生巾”“去廁所不用紙”“養30 0條蚯蚓”“吃別人的剩菜”這樣富有實驗性“硬核”的“環保95後”標籤。但蘇一格本人在可持續的生活中自洽而舒適,她從大學開始就愛上了研究發酵食物。
自制發酵飲料康普茶 ▐
蘇一格發現,在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的維度上,可持續飲食是最容易踐行的。普通人總要經歷一日三餐、小食水果。在瞭解了可持續農業後,她可以通過自己分享美味健康的飲食去告訴受衆,如何通過消費可持續的食物來支持更好的農業踐行方式,這些方式可以保護農田附近的水源不被化肥農藥污染,保護土壤的健康,保護農田邊的生態生物多樣性等等。
“我的父母並沒有任何環保相關的職業背景,但我們會盡量不喝塑料瓶裝水,去超市會用自己的購物袋。我希望給大家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健康而且省錢。”在所有的原創內容裡,傳播數據最好的,是那些教大家如何省錢的乾貨。
蘇一格推出的個人展覽“吃土”
揭示人與土地的可持續關係▐
蘇一格舉了買二手傢俱和物品的例子。在普通人看來,買二手物品很麻煩,除非是圖便宜不會作爲首選。但蘇一格很享受線下自提和賣家見面的隨機感。這讓她有機會走進更多文化和種族背景的陌生人家中。
大學畢業後,蘇一格選擇來到上海。在上海,她發現可持續的圈子遠比小衆的個人選擇更大更完整,從設計師、策展人、動保環保組織成員,到研究社區營造、社會創新、再生塑料、碳排放計算,再到企業戰略諮詢......年輕人可從事的可持續職業是如此豐富而時尚。這爲她的原創內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幾乎可以信手拈來“。我身邊就沒有一個不做環保的朋友。”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5月刊
編輯:若菲、曾瑤
撰文:明星辰、XY WANG
視覺:卞玉清
設計:閆碩偉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新媒體排版:Yuri、小奕
新媒體設計:月明、Ji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