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揣懷「想救人」理念 從家族企業開創新事業體…臺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專訪

圖擷自科學人雜誌。圖/大江生醫 溫康居、龔真提供

王瑞瑜身爲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女兒,繼承了父親的企業家精神,在家族事業中開創出新的事業體。王瑞瑜在長庚醫院工作期間,深刻體會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於是成立臺塑生醫,把「想救人」的理念付諸行動。在父親的支持下,臺塑生醫以預防醫學爲主軸,希望透過生物科技與醫療服務鏈的整合,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減少疾病的發生。

近年來,臺塑生醫積極延伸事業觸角,多元佈局循環經濟,涵蓋水資源的高效再利用、廢棄物處理以及能源的儲存和研發。王瑞瑜創辦的臺塑生醫,走的是一條融合創新與關懷的道路,把對人的情懷,落實在土地與環境的永續上。訪談中,王瑞瑜多次提到父親的教誨,讓我看見偉大企業家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如何同時爲人類福祉而努力。

林詠翔(以下稱 Vincent):臺灣的讀者對「臺塑」兩個字的印象,應該離不開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老先生。你是如何跟父親溝通,成立臺塑生醫?

王瑞瑜(以下稱王):我父親還在的時候,我主要的任務都是哪個部門有虧損,我就負責帶團隊、寫專案去整頓那個部門。1984~1989年我在長庚醫院的時候,我看着醫院裡的病人來來去去,儘管當年政府大力推行全民健康保險這個大德政,但是各種疾病的發生都讓人吃了不少苦,我當時就在想,如果可以做好預防醫學,該有多好!那時候我父親有一個想法,以長庚醫院爲立足點成立一家保險公司,定期爲投保人提供醫院的健康檢查,一旦發現身體有異狀,就能提早治療,儘早使身體機能正常化,但是因爲一些原因,這個想法最終沒有落實。到了2003年,我開始跟父親傳達我想救人的意願,希望把臺化公司的清潔劑組獨立出來,成立生技公司。這就是臺塑生醫成立的初衷。

Vincent:臺塑生醫這幾年在預防醫學上,有了哪些進展?

王:臺塑生醫主要有兩大方向:三生三醫。三生是生活、生物、生化,三醫則是醫療、醫材、醫藥。總共六大領域,以預防醫學爲核心,舉凡保養品、保健食品、檢驗試劑、毒品快篩、流感(包含COVID-19)二合一快篩試劑,都是我們研發的項目。2013年我開始思考,預防醫學如果要能順利導入醫療體系,醫療院所必須能夠配合。於是從2014年開始,這一年算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我們開始佈局診所;到了2017年我們做到,只要民衆是在長庚醫院做健康檢查,就可以拿着這份健檢報告免費到臺塑生醫健康診所諮詢。

今年剛好是臺塑生醫成立20週年,回頭來看,臺塑生醫最早的10年是產品建置,然後經過10年的診所健檢和衛教;未來我們會朝着生物晶片,以及利用自體細胞製劑研究自體細胞治療的方向發展,提供更快速、準確的篩檢方法,並把生物科技的研發實際應用在臨牀醫學。我希望全民都能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預防疾病,而細胞治療能讓我們健康老去、無病無痛。

Vincent:臺塑集團在生技和能源都有佈局。關於新能源發展,你們有什麼計劃?

王:1990年代,我父親就不斷提醒我,要注意能源的動態,也預言未來的交通工具一定會往電力驅動發展。所以我們很早就知道要尋找新能源,以及要思考電池、電網等儲電設備。那個時候市場上其實已經有鎳鎘電池,只是成本太高且容量太低,發展這些能源的相關計劃就暫時擱置,但是我們也因此密切注意電池正極材料的發展趨勢。

臺塑生醫在2010年設立「電池專案組」,2022年我們與臺塑、南亞、臺塑石化、臺化共同出資成立「臺塑新智能」,整合集團資源,合作研發鋰鐵電池,也提倡儲能系統的三S:電池管理系統(BMS)、能源管理系統(EMS)、電能轉換系統(PCS)。這些都是臺灣未來在用電需求上,若要做到尖峰時段電力不降載,基礎電力設施必須具備的能力。

Vincent:電池中的貴金屬都是可回收的,如果能做好電池回收,應該也能成爲一種循環經濟。臺塑集團還有哪些代表性的循環經濟事業?

王:第一個是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天然資源。臺塑水化學科技公司的水回收率將近九成,一滴水平均可以循環使用九次以上,近年已協助石化、鋼鐵、電子、化纖及半導體大廠等客戶,將水資源回收再利用達到最大化。另一方面,臺塑轉投資的虹京資源公司,則專門處理石化煉油產業廢觸媒中蘊涵的金屬回收。

除此之外,去年2月我們與成功大學合作研發微藻技術,把工業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導入微藻系統,讓藻類藉由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一根300公升的微藻管柱,一年固碳量約等同一棵樹齡10歲的樹木的總固碳量。我們統計,一公頃的微藻基地可以固碳超過300公噸,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這些微藻還可做爲生質柴油,用於發電,巨大的經濟價值讓微藻被譽爲下一代最熱門的減碳生物。

發展產業不一定會破壞環境,循環經濟可讓資源妥善處理再利用,也一直是臺塑生醫致力的目標。

圖擷自科學人雜誌。圖/大江生醫 溫康居、龔真提供

(本文出自2024.07.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