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初教機可能汰換 引爆驚人商機
空軍現役T-34C初級教練機,雖然服役近40年,但是機體情況仍算良好。圖爲空軍編號3428的T-34C初級教練機。(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漢翔T-5勇鷹高教機順利量產,可望在年底汰除F-5E/F之後,漢翔又向軍方提出初教機國造案,以取代服役近40年的T-34C初級教練機,但空軍似乎不埋單,抱怨漢翔報價過高,且初教機採購不具敏感性,國外有現貨可採購,對自制初教機似乎不感興趣。臺南亞洲航空則另闢蹊徑提出租賃案,軍方仍老神在在,稱T-34C可繼續使用,現階段無汰換的急迫性。
雖然戰機早已進入倍音速時代,但是飛行員的養成,一定是從傳統的螺旋槳飛機開始。因爲飛行是三維、多方向的空間運動,相當違反我們的生理直覺,多數飛行員初次上天時,稍微大一些的動作都會感到暈頭轉向,甚至噁心嘔吐。所以第一階段的飛行課程必然要讓身體適應與理解,就必須選擇速度慢,但安全性較好的螺旋槳飛機。
別看螺旋槳飛機的技術程度不高,多數的航空動作,比如「桶滾」、「英麥曼翻滾」、「破S」等航空動作,都是螺旋槳飛機時代創造出來的。事實上,有些螺旋槳飛機的特技表演,精采程度一點也不比噴射機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爲它們可以飛得更低空,離現場觀衆距離更接近。
空軍現役的T-34C初級教練機,是在1985年購入,屬於第2代的初級教練機,雖然服役近40年,但是機體情況仍算良好,採用的普惠(P&W)PT-6渦輪槳式發動機,是一種成熟且普及的發動機,1960年代就已問世,其改良與衍生型衆多,至今仍有許多國家使用,並無停產與消失商源的問題。
至於其他機身結構、蒙皮狀態,對構造簡單的螺旋槳飛機而言,也都可以徹底翻新與結構更換,空軍都有進行結構安檢,至少到2033年都能安全飛行。
那麼替代T-34C的必要性在哪裡?比較明顯的部分在於飛控系統,T-34C仍屬傳統的類比式儀表,與飛行員往後操作現代化飛機有明顯差異。而且T-34C也沒有額外的電子感測設備,防撞預警系統,在天候不佳、視線不良的情況,飛行員確實存在一些安全風險。
還有一個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T-34C並未設計彈射座椅,假如飛機故障,飛行員需要搖開艙罩才能跳出座艙,或者選擇低空迫降,但這可以增加T-34的電子設備與儀器來補強改進,並非一定要重新設計。
也就是說,T-34C處於「可換、可不換」的狀態,如果執意要換,可以找到許多正當理由;如果不更換,也有許多合理說法。那麼漢翔是否應該進行初級教練機的研發工作?必須思考此舉能否帶動臺灣的航空工業。事實上,航發中心第1個飛機研發工作,就是1970年完成的PL-1「介壽號」初級教練機,先向美國購入PL-1型飛機藍圖,然後自行製造,總計生產58架。
到了1973年,航發中心又研發了T-CH-1「中興號」渦輪螺旋槳引擎教練機,雖然很大程度參考了美製T-28教練機,但是機身是自行設計的,被稱爲中華民國首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飛機。
也就是說,我們早就經歷研發螺旋槳教練機的時代,而且還累積了兩次歷史經驗,現在是否還有必要再來一回?如果要做,這一次又能學到什麼?收穫什麼?是自制程度更高?感測與操作系統的開發?還是具備自制與生產渦輪軸螺旋槳發動機的技術?在完成空軍訂單之後,這些相關經驗能否轉化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用航空產業?這些或許是初教機要不要國造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