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誘肺癌?政府、醫界應聯手找答案
專家建議,男性55歲後、女性50歲後最好自費做肺部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並以此爲基線值,後續定期追蹤。(陳德信攝影)
22年前,《康健》報導環境污染與癌症之間的關係,當時的衛生署保健處長陳再晉斬釘截鐵地說,癌症和污染沒有關係。今年3月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一場藻礁爭議的公開場合上,曾語帶哽咽地提到:「現場友人因空污罹患肺腺癌」,這番話,是部會首長頭一次公開將肺腺癌與空污勾連因果關係。
臺灣癌症基金會2020年2月響應國際最大的肺癌聯盟(GLCC)倡議「2025肺癌存活率倍增」願景,呼籲政府成立跨部會的肺癌防治辦公室,共同擬定提升肺癌存活率的策略,並納入空污防制經費,擴充公費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基金。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說,確實已經跟相關學會討論中,篩檢對象將可能針對有一等親肺癌家族史和曾經重度吸菸但目前正在戒菸者,提供部分負擔或全公費方式篩檢。
但臺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指出,政府規劃公費篩檢對象只限於有一等親家族史和戒菸中癮君子,很難揪出無家族史且不吸菸的潛在肺癌患者。
「學會呼籲政府出資進行大型研究計劃,針對不吸菸且無家族史的罹癌者,回溯並歸納可能的罹癌原因,目標明確才能解決問題,」楊政達具體提出。
環團殷殷期盼的有害空氣污染物防制法納管,環保署2017年公告將列管72項,結果今年2月最新發布的《固定污染源有害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只公告列管22種污染物,備受環團抨擊。
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第1期肺癌5年存活率約9成,若太晚發現延誤至第4期才進行治療,5年存活率只剩1成。
但是,早期肺癌常沒有症狀,約90%病人是在已有久咳不愈等症狀才就醫,通常已是晚期。顯見早期篩檢、及早發現,才能提高肺癌存活機會。
很多人是在體檢時檢查出肺癌,到底誰該在體檢時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呢?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建議,男性55歲後、女性50歲後最好要做,「我自己50歲後就固定2~3年做1次LDCT。」
很多人篩檢後發現肺部有結節會立刻聯想自己已被肺癌找上,其實不必太驚慌,醫學上將結節分爲良性、惡性。良性不屬於癌病性質,年紀大了後,肺難免會有一些小結節,可能是以前肺結核或肺部受傷留下來的疤痕,只要後續追蹤觀察有沒有變化即可。有變化,才需要注意是否爲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