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愛收藏的民國“官二代”,捐獻故宮一半頂級書畫
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計白當黑
編輯:莉莉絲
如今,提起“官二代”,無疑是個貶義詞。民國時期,有位“官二代”獨具慧眼,酷愛收藏,傾盡家財,創造了我國收藏界數個之最,晚年時將珍藏捐贈給故宮,廣受讚譽。他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先生。這位衆人眼中的“中州名士”是如何煉成的呢?
“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有媒體評論:“爲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張伯駒的成就在收藏界達到了無法企及的高度。他曾將收藏的歷代書畫精品,收錄成集,名爲《叢碧書畫錄》,書畫總數達118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世所罕見。
上圖_ 《平復帖》爲晉代陸機書法作品
上圖_ 《遊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
在張伯駒的藏品中,西晉書法家陸機《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隋朝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堪稱“國寶中的國寶”。南宋楊婕妤的《百花圖卷》被認爲是現存最早女畫家的作品,意義重大,價值連城。這三個之最,奠定了張伯駒在收藏界的地位。
張伯駒曾經說過:“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爲黃金易得, 國寶無二。”著名書畫家啓功評價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正是抱着對文物的熱愛,張伯駒將收藏做到了極致。
上圖_ 張伯駒(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張家騏
內心坦蕩 心繫國家
縱觀張伯駒的一生,時刻透露出深厚的家國情懷。1898年3月14日,張伯駒生於河南項城。這個地方在當時還出了一位大人物,那就是袁世凱。而張袁兩家又是姑表親戚,張伯駒的父親張鎮芳和袁世凱是表兄弟。1913年,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張鎮芳被任命爲河南都督。
1914年,袁世凱組建培養軍官的陸軍混成模範團。在張鎮芳的幫助下,16歲的張伯駒破格從軍,進入模範團騎科。隨着民國時間軸的滾動,張伯駒目睹了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等醜惡現象,他感嘆道:“內戰軍人,殊無光榮。”於是,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卸職歸鄉。
上圖_ 袁世凱(1859年—1916年)
將個人愛好作爲終生追求,既是張伯駒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比王羲之的作品還要早數十年,有“天下第一法帖”之稱。這張藏品曾是恭親王奕訢次孫傅儒的心頭好,後因母親病逝,急於出售。張伯駒爲免《平復帖》流失海外,出資4萬大洋購入。張伯駒曾對友人說:“掮客白堅甫謂餘曰,如願讓出日人,可得價30萬元。餘以爲保護中國文物非爲牟利,拒之。”
張伯駒收藏《遊春圖》也同樣曲折。這張畫碾轉落入北京文物商人馬霽川手中,他索要八百兩黃金。張伯駒聞訊,動員故宮博物院出資收藏,奈何故宮博物院無米下鍋。此時,外國文物商蠢蠢欲動。張伯駒見狀,忍痛賣出名下李蓮英的舊舍,以220兩黃金的代價,購得此畫。國民黨元老張羣得知此事,欲出價500兩黃金購買,得到了“張伯駒旨在收藏,貴賤不賣,恕君海涵”的回覆。
上圖_ 張羣(1889.5.9-1990.12.14),字嶽軍,國民黨元老
難能可貴的是張伯駒爲了這些藏品,變賣家產,視之如命,即使在1941年遭遇綁架,他仍囑咐家人不得爲搭救自己變賣藏品。
解放後,張伯駒將畢生收藏悉數捐給了故宮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館。很多人對張伯駒這種行爲很不理解,他在《叢碧書畫錄》中坦承:“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爲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從簡單的言語之中,可以看出張伯駒拳拳報國之心。
上圖_ 張伯駒的書法線條筆畫
天資聰穎 文藝通才
在收藏達人的外表下,張伯駒的內心是個文藝青年。張伯駒自創了“鳥羽體”,集真、草、隸、篆於一身,格調高古,韻味別緻。只是在收藏的光環下鮮爲人知,掩蓋了他高深的書法造詣。張伯駒曾撰文自述學習書法的過程:“餘習書,十歲前學右軍十七帖,四十歲後學鐘太傅楷書,殊呆滯乏韻,觀此冊(指《宋蔡忠惠君謨自書詩冊》)始知忠惠爲師右軍化之,餘乃師古不化者也,遂日摩挲玩味,蓋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而便者似處,蓋取其貌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終不能似。”從中窺探出張伯駒書法的精進,源自自身的厚積薄發。
張伯駒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詞人,著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霧中詞》等20多本詩集,陳毅元帥點評張伯駒的詞有北宋之風,情采可觀,“紅學泰斗”周汝昌也稱讚他的詞“此蓋天賦與功力,至厚至深”。
上圖_ 1952年,《陽平關》在燕京大學貝公樓上演,張伯駒飾黃忠
上圖_ 1963年,張伯駒與樑小鸞在長春演出《游龍戲鳳》
在戲曲上,張伯駒是餘派唱腔的重要傳人。張伯駒晚年回憶:“餘三十一歲從餘叔巖學戲,每日晚飯後至其家,叔巖飯後吸菸過癮,賓客滿座,十二時後始說戲,常至深夜三時始歸家……如此者十年,叔巖戲文武昆亂傳餘獨多。”他還一一列出了習得的戲名,足有近50出。
相比之下,同樣是餘叔巖的傳人,有“京劇冬皇”之稱的孟小冬只學了三出半,京劇大師李少春只學了兩出半。餘派傳人張文涓更是拜張伯駒爲師,重振餘派。一個人在某一領域能力出衆已屬人才,張伯駒在詩詞、書法、戲曲等領域皆爲翹楚,稱得上是“文藝通才”。
上圖_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
婚姻不諧 終得佳偶
張伯駒的婚姻生活一樣值得關注。女兒張傳彩曾撰文回憶:“父親(張伯駒)早年已有 3 位太太,均爲父母主聘而娶,感情始終不諧。”20世紀30年代,39歲的張伯駒在上海出差,在青樓偶遇20歲的潘素,驚爲天人。
潘素,江蘇蘇州人,是清朝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後代。父親潘智合不學無術,揮霍無度。母親沈桂香系出名門,知書達理。潘素幼時跟隨名師學習琵琶和繪畫。母親過世後,後母將潘素賣入上海青樓,因姿色豔麗,彈得一手好琵琶,在滬上有“潘妃”之稱。
張伯駒和潘素認識後,兩情相悅,結爲伉儷。張伯駒請朱德甫、夏仁虎、汪孟舒等人指導潘素繪畫。經名師指點,潘素專攻青綠山水,畫藝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後,她的畫作曾作爲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張伯駒夫婦感情篤深,情趣相投,共渡劫波,攜手終生,不得不讓世人豔羨不已。
上圖_ 晚年時期張伯駒在看夫人潘素作畫
1982年2月26日,85歲的張伯駒結束了傳奇的一生。他的《鷓鴣天》有“長希一往昇平世,物我同春共萬旬”的詞句。正是抱着這樣的初心,使大量珍藏免遭流失,重現故土。著名畫家劉海粟讚美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有了高山仰止的胸懷,張伯駒才能做出不忘初心的偉績。
參考資料:
【1】魏 泯 《張伯駒——民國四公子的文藝通才》
【2】霍建瀛 《國寶——張伯駒和他的藏品》
【3】張傳彩 《人望若神仙——父親張伯駒的人生浮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地圖上的中國通史》
學堂君強烈推薦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