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院就診有健康存摺最好用 一指即查就醫紀錄省去看病困擾

民衆普遍有銀行存摺,卻不見得有健康存摺,而這本用金錢換不來的存摺,不只紀錄個人的健康大小事,就醫時可提供醫師作爲參考,提高醫療時的準確度。(圖/記者黃克翔攝)記者洪菱鞠/臺北報導一名80歲阿媽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在家中突然出現四肢無力、血糖症狀而緊急送醫,由於不是到固定醫院就診,醫療人員無從得知她平時的用藥狀況,最後透過健康存摺的紀錄查詢,幫忙測血糖、補充葡萄糖,才讓她恢復。許多老人家小朋友送到醫院時,可能連醫生基本詢問都回答不出或資訊不完整,此時健康存摺就能派上用場,取得個人健保就醫資訊,包含用藥資料過敏資料、出院病歷摘要等,作爲就醫時重要參考依據。由於個資法關係,病歷被納爲特種資料不得擅調、無法攜帶外出,以至於民衆跨醫療院所就診,必須重新做各項檢查,尤其許多老人家、孩童無法詳述自己的病況,或是慢性病患者說不出過去用了哪些處方藥品,導致看病時間與醫療資源浪費。因此健保署於103年起推出「健康存摺」醫療服務,提供民衆查詢個人近3年健康資料,不僅能知道整年度看了幾次病、曾經吃過哪些藥、做過哪些身體檢查、什麼時候洗過牙,在就醫時還可主動出示給醫生,藉此提升就診時的準確度和醫療品質。

▲健康存摺不僅記錄近3年門診就醫資料,另外還有生理監測、貼心叮嚀、肝癌風險預測、預防保健預防接種等多樣化功能,有助於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圖/記者黃克翔攝)「健康存摺」其實是一套線上健康資料查詢系統,整合跨機關、跨單位醫療以及健保保險計費、繳納資料,民衆只要到健保署官網,用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即可免費申請,之後可透過電腦瀏覽器查詢,亦可下載「健保快易通APP」至行動裝置,把資料帶着走。而健康存摺除提供西、中、牙醫門診、住院及手術、用藥、過敏、檢驗檢查、出院病歷摘要等,另有成人預防保健結果、預防接種資料、器捐安寧緩和醫療意願、生理量測與貼心叮嚀,以及疾病評估、衛教等內容,不論大人或小孩,都能從中強化自我照護。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圖/記者黃克翔攝)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截至統計至今,已有395萬人次登入,約54萬人申請健康存摺,以臺北使用最多,而健康存摺擁有許多資料與服務功能,年輕人容易操作,可隨時查看自己的健康狀態,但長輩不見得了解,所以健保署推動健康存摺的另一意義,就是強調家人之間的互動性,知道家中長輩或幼童身體狀況,從旁協助提醒。多數民衆都有跨院所就醫經驗,但要重述病情不僅麻煩,另一困擾就是擔心藥物使用上是否會帶來副作用或其他風險。民衆邱小姐指出,因爲醫生不清楚自己之前的狀況,結果只開了消炎藥,沒有另外針對傷口給予用藥,治療上感覺不是很周全,由於自己不記得藥品名稱,還得形容藥膏外型讓醫生猜;此外,帶小朋友看診時,最想知道藥名功效跟副作用,不然還得打電話到診所確認,若剛好遇到假日就比較麻煩。另一名浦小姐則說,「家中小朋友生病的話,想知道到底吃了哪些藥,例如什麼藥是抗生素、什麼藥是症狀治療;長輩的話,如要用藥協助,大醫院的資訊還滿清楚,一般診所藥袋可能就比較少。」

▲李伯璋認爲,替家中長輩或孩童申請建立健康存摺,可以更全面掌握家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圖/記者黃克翔攝)李伯璋指出,到醫院看病時,最需要讓醫生知道的是藥物使用情況,但很多人拿了藥,怎麼吃都不知道,導致重複用藥,造成健保資源浪費,因此申請使用健康存摺的好處是,除了可以讓醫生快速掌握過去病史,還能提供充分的個人就診用藥資訊,包括藥品代碼、藥品名稱、服用時應注意事項與提醒,甚至直接連結到藥品外觀,把關用藥安全,對病患來說,即使藥袋不見了,也能透過健康存摺查詢,避免吃錯藥。李伯璋強調,「健康存摺不只對民衆自身有幫助,更能掌握家人的健康。」以往要申請中央健康保險署的就醫資料,需要書面申請,並繳交規費至少300元,且要3個工作天才可取得資料,現在只要透過網路申辦,以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登入「健康存摺系統My Health Bank」,後續通過身分驗證確認後登入系統,即可查詢就醫資料。目前在健保署各分區業務組及聯絡辦公室、部分健保特約醫療機構公所等500多個服務點(據點查詢https://goo.gl/iXM9jK),只要攜帶本人健保卡、身分證,可由專人協助申辦。而後您可經由電腦、健保快易通APP使用健康存摺進行查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