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控制疫情」科學家戰翻! 《自然》曝「病毒含量」是關鍵

美國德州一名居民來到「得來速」篩檢所接受檢測。(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編譯

英國政府年初宣佈快篩計劃,1月10日起在全國推行,無症狀者也可檢測;美國總統拜登的防疫政策中,類似措施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科學家們至今仍在爭論,數百萬個廉價、快速的篩檢工具,是否真的能夠協助控制疫情。科學期刊《自然》一篇文章指出,專家們出現2種歧異看法,原因就出在「病毒含量」。

文章解釋,快篩工具通常將鼻腔咽喉拭子與試紙上的液體混合在一起,半小時內就可以知道結果;雖然可以快速找到最具傳染性患者,卻僅能檢測到較高的病毒含量,可能因此漏掉病毒含量較低的病例

英美推出相關計劃後,在學界引爆論戰。一些人贊同此作法,另一些人認爲,這種快篩工具只能檢測「傳染性」,而非「患者是否感染」,如果在全國數百萬人口中推行,可能漏掉大量病例,利大於弊。

▲美國紐約市一位市民正在接受新冠肺炎篩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伯明罕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迪克斯(Jon Deeks)就認爲,許多人可能被陰性結果誤導,鬆懈防疫僅戒心,此外,如果人們能夠自己實施快篩,不用依賴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可能會漏掉更多感染案例。他與其他同事認爲,在廉價快篩試劑廣泛使用前,應該掌握更多數據資料證實此舉真的能夠有效遏止疫情。

支持快篩者也迅速反擊,他們認爲,宣稱快篩可能造成傷害的說法既錯誤又不負責。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米納(Michael Mina)認爲,這些爭論正在延遲疫情急需解決方案,「我們一直說,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但我們正處於一場戰爭之中,尤其在病例數量方面,現在的情勢已經無法再糟了」。

科學家目前唯一達成共識的是,相關單位必須清楚闡明,快篩的目的是什麼、陰性結果代表何種意義。米納坦言,「把工具丟給那些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的人,真的是一個糟糕的想法」。

熱銷超過20年!CK be中性香水200ml特價639元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