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內需亟盼新一輪 逆週期調節舉措落地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本週,月度經濟金融數據陸續公佈,現已發佈的8月價格和進出口數據顯示,“內需不足、外需有亮點”的特徵依然明顯。數據公佈後,從債市的反應看,各期限國債收益率繼續走低,表明市場下注交易逆週期政策加碼預期。

無論從核心CPI、PPI還是進口數據看,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以提振消費爲重點擴大國內需求”依然任重道遠,面臨艱鉅挑戰。尤其是進入四季度,受海外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貿易摩擦可能升級等不確定性增加影響,出口支撐經濟的作用力或存在動能減弱的風險。在外需不確定性上升的同時,需要通過強化內需確定性來穩定市場的預期和信心,穩定經濟增速。

強化內需確定性靠什麼?短期看,宏觀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不可或缺,緊迫性在增加。自2023年2月以來,CPI同比增速持續低於2%,核心CPI多數月份低於1%;PPI同比增速更是自2022年10月以來持續處於負值區間,過去一個月同比和環比降幅均有所擴大,反映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依然突出。儘管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就業形勢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治本之策,但這其中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是影響內需的慢變量;相比之下,逆週期調節則是中短期內擴大內需、防範內需“過冷”的快變量,可以爲慢變量發揮作用提供更多騰挪空間和時間。

逆週期調節最重要的抓手離不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當前,有必要出臺新一輪逆週期調節的增量舉措。財政政策方面,需要增加政府支出力度,特別是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經濟政策的着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財政支出(尤其是中央財政層面)有必要在這兩大領域進一步加大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貨幣政策方面,增量政策的着力點應在減輕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利息支出負擔上再下功夫;儘管央行近日表示“存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面臨一定約束”,但約束狀態並非靜態不變。隨着美聯儲降息預期落地、中美利差逐步收窄,以及銀行負債端成本進一步壓降等趨勢明朗,降低實體經濟利息支出負擔和綜合融資成本依然有調整空間。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居民、企業部門的提前還款、降低負債都是微觀主體修復資產負債表的個體理性行爲,但個體理性彙集成宏觀結果便是內需不足,經濟發展模式轉換過程中的“陣痛”在所難免,逆週期調節政策是緩解痛感、縮短陣痛期的必要之舉。當有效需求持續低迷時,逆週期調節有必要通過連貫、持續,甚至必要時加大力度的方式實施反作用力。從陸續公佈的8月宏觀數據看,擴內需任務繁重艱鉅,財政和貨幣政策有必要實施新一輪逆週期調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