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拒統17條」強硬抗中 《紐時》:強化自身定位
▲賴清德公佈「拒統17條」,《紐時》認爲他正試圖強化自身政治定位。(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葉睿涵/編譯
臺灣總統賴清德近期公佈「拒統17條」,強硬反制中國間諜與滲透,強調北京正透過情報收集、政治影響力滲透等方式對臺灣構成威脅。《紐約時報》分析,賴清德此舉顯示他正試圖強化自身政治定位,並在美中角力升溫的背景下,尋求美方支持。然而,這些行動不僅引發中國的激烈反彈,國內反對黨也質疑政策過於激進,恐進一步上升兩岸緊張局勢。
據《紐時》報導,賴清德13日在演說中將中國列爲「境外敵對勢力」,表示中國正利用臺灣的自由體制進行顛覆與滲透,還宣佈了17項反制措施,包括恢復軍事法庭審判涉及間諜罪行的軍人、加強監管臺灣人民與中國的接觸,並要求更嚴格揭露曾赴中交流的政界人士。他強調,北京試圖透過宗教、文化和教育影響臺灣內部輿論,政府必須加強防範。
賴清德的言論迅速引來了在野黨的反彈,國民黨批評賴清德的做法是「不必要的挑釁」,可能進一步加劇兩岸緊張、損害臺灣與中國的溝通管道,還質疑「拒統17條」過度限制公民權利,甚至可能影響臺灣民主。北京隨後也譴責民進黨是「分裂主義者」,試圖破壞兩岸和平,還派遣大量軍機與軍艦進入臺灣周邊海域,警告賴清德的言論是在「玩火」。
▲《紐時》認爲賴清德趁中國顧忌美中談判之時公佈「拒統17條」,出手時機經過深思熟慮。(圖/路透)
然而,《紐時》認爲,當前正值美國總統川普尋求與中國就貿易戰談判之際,中國可能會暫時避免升高衝突,因此賴清德選擇在此時出手,中國即使不滿,也會因爲「不希望出現什麼事使得美中談判複雜化」而作罷。不過,《紐時》警告,北京仍有可能透過軍事與經濟手段持續施壓臺灣。
至於臺灣內部的政治鬥爭,《紐時》指出,國民黨和臺灣民衆黨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席次,使得賴政府的施政空間受限。國民黨強烈批評賴清德的做法「不必要地挑釁中國」,可能導致臺海局勢進一步緊張。部分國民黨人士認爲,恢復軍事法庭可能削弱臺灣的法治精神,而對中國交流的嚴格限制,則可能影響臺灣人民的自由與經濟往來。
軍費預算問題則成爲另一個潛在衝突點。美國持續施壓臺灣增加國防支出,建議將軍費佔GDP比率從2.45%提升至10%。賴清德2月承諾,政府將透過「特別預算」在短期內將軍費支出推高至GDP的3%以上,不過相關提案仍需立法院通過,國民黨與臺灣民衆黨的多數席次可能成爲阻礙。《紐時》引述專家分析指出,反對黨雖然可能最終會讓步,但預算審議過程恐怕將充滿政治角力,尤其是臺灣反對黨不願被視爲屈從於華盛頓壓力。
《紐時》認爲,賴清德的戰略部分是爲了對內強化自身領導地位,並與反對黨形成明確對比。然而,這種做法也可能進一步加深臺灣內部的政治對立,使立法院的運作更加困難。未來幾個月內,隨着軍費預算審議與反制中國滲透政策的推進,臺灣的政治紛爭與兩岸關係發展,仍將持續成爲國際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