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不是一己一黨說了算
(圖/摘自侯友宜粉絲專頁)
「藍白合」搞到這步田地,讓人不勝唏噓!非「事後諸葛」,我早就在媒體公開斷言,藍白最後一刻必合;但警告仍須三思而後行,否則就會淪爲「因誤會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離」。
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是:爲什麼要合?如果只圖「改朝換代」,不思「撥亂反正」,則是倒果爲因,缺乏合的「正當性」。民調顯示,臺灣多數民衆期待政黨輪替,是因爲執政黨的所作所爲。在野黨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鍼砭時弊,更應在理念和政策方面提供人民另一個最佳的選擇。
第二個要思考的問題是:怎麼合?藍白兩黨提出勝選後組織聯合政府的構想,以及希望形成憲政慣例,促使臺灣從總統制邁向內閣制。我認爲這是體制改革而非制度重建,可以爲臺灣推動民主政治創造一個新的典範,也是促使「藍白合」的主要動力。
權力分配是不同政黨組織聯合政府必經的過程;但如果演變成在上爭相謀取大位,在下急於封官加爵,則權力分配形同利益分贓。「藍白合」的基礎是兩黨支持者的同心協力,但主其事者都忘了「政治社會化」的工作。民衆黨的成立是爲了建立「第三勢力」,但支持者不解爲什麼要他們在兩個「討厭」的藍綠政黨之間「選邊站」;尤其是,既然是「聯合」,爲什麼還要簽署「不平等條約」,在民調對比中「分讓」對方一些。
藍白缺乏互信基礎,柯文哲主席在親人和親信「溫情攻勢」下的激情演出,不僅增加了兩黨支持者的「仇恨值」,也印證了許多藍營心中,柯是「不可預測」的既存形象。相形之下,我佩服馬前總統「捨我其誰」的勇氣,馬此刻想充當藍白協商的「公道伯」,但顯然吃力不討好。
第三個要思考的問題是:不合的結果是什麼?「藍白合」民調無共識,凸顯兩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關係;如果再度協商雙方無法亡羊補牢,則藍白合破局的後果,臺灣選前就會出現定於一尊的情況,讓民進黨和賴清德副總統可以「躺着選」。
歐亞集團總裁布瑞默日前在APEC演講時特別把「藍白合」視爲地緣政治的「第一個好消息」,但他的期待可能落空。藍白合破局產生的外溢效應,兩岸關係首當其衝。因爲針對賴清德「必將」勝選,對岸可能採「非和平手段」,加強對臺「文攻武嚇」,經濟就是其中的優先選項。中美關係也會受到波及。據報導,拜登在拜習會中曾「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習近平也「否認2035年前攻打臺灣」。但臺灣大選直接考驗「拜習會」上述爲控管臺海危機達成的默契。
總之,上述三個思考包含了決策過程必須歷經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後果判斷」。明年總統大選攸關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期盼藍白兩陣營的主事者,能以理性代替感性,千萬不要做出任何「親痛仇快」的決定。(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