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閉眼備課,只爲讓學生“看見”美(爲夢想奔跑)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北京市盲人學校創新探索美育課程
老師閉眼備課,只爲讓學生“看見”美(爲夢想奔跑)
本報記者 施 芳
《人民日報》(
2025年01月09日
第 13 版)
拿起一顆珠子,左右手交替,將魚線從孔中穿過……學生興奮地歡呼:“我終於成功了!”身後,老師孫墨吟露出欣慰的笑容。
孫墨吟是北京市盲人學校的美工課老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孫墨吟的父親也是特教老師,她從小受父親影響,一直覺得當一名特教老師,幫助殘障學生實現夢想,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2013年,孫墨吟來到北京市盲人學校任教。剛一上課,她就體會到種種不易。美工是一種視覺藝術,但先天失明的學生對顏色毫無感知,也很難把握物體的形狀和比例關係。
“師父教我閉上眼睛備課,從視障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孫墨吟說。
孫墨吟口中的“師父”叫魏凡。1997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後,魏凡就來到北京市盲人學校任教。當時學校既沒有美工課,也沒有相應教材。“眼睛看不見,視障學生怎麼學習美工?”魏凡一度困惑。
慢慢地,魏凡摸索出了獨特的備課方法:第一遍,睜眼仔細觀察物體,製作教具、寫教案;第二遍,閉上雙眼,反覆揣摩,教案中使用的方法是否適合視障學生。
一節40分鐘的課,備兩次課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但效果顯而易見。以往學習製作中國結時,學生經常編錯。直到自己閉上眼睛嘗試,魏凡才恍然大悟:3根繩子粗細一致,普通人一目瞭然,但視障學生卻很難分辨。於是,魏凡嘗試用粗線或者用竹籤等硬物代替中間那根線,便於區分,孩子們的興趣油然而生。
閉眼備課的方法逐漸推廣開來,更多新穎的教學方式被應用到課堂中。
視障學生通常以手代目,配合耳朵、鼻子等多種感官去感知世界。在教學中,北京市盲人學校的慄鷗老師充分調動學生手指、鼻子、耳朵等多重感官,來幫助學生形成完整認知。在“泥塑——三星堆青銅面具”這節課上,慄鷗準備了三星堆考古盲盒,讓孩子們親手挖掘出青銅面具等“文物”,又通過觸摸青銅面具仿真教具、聽相關介紹,瞭解古蜀文明。經過反覆打磨,孩子們做出了一個個極具想象力的三星堆青銅面具,令人驚喜。
一些學生動手能力較弱,跟不上學習進度,老師們會耐心地教他們使用剪刀等各種工具,教他們用大木珠和鞋帶學習串珠……漸漸地,這些學生能自如地使用工具,體會到手工製作的快樂。“希望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困難,從而收穫本領,提高自信。”慄鷗說。
“瞧,我搭的火車軌道長又長,還有白雲、小花、小草,太好玩了!”一名一年級女生說,同學們都盼着上美工課。20多年來,北京市盲人學校先後開設泥工、紙工、積木、插板、絲網花、串珠、布藝等美工課程。2024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的首套盲校美工教材投入使用,魏凡、孫墨吟、慄鷗等老師都參與了編寫工作。
通過美育,孩子們從模仿到創造,用作品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美的追求,他們的美工作品多次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以美潤心,使孩子們更好、更自信地融入社會,充分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讓每一個孩子都綻放獨特的精彩。”魏凡說,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助力美工課,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是教學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