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臺北人散步指南:「島內散步」走進百年臺北的N個方式,看見從未發現的美好

從1920到2020,臺北迎來設市百年,跟着導覽上百場臺北文化小旅行的「島內散步」產品企劃總監蘇柏安,鑽進先進市容的縫隙中,窺見歷史痕跡與文化記憶,推演彼時臺北城內與城外、西區與東區之間的地域關係,將鏡頭聚焦於見證臺北百年的人、建築與飲食,透過雙腳足跡理解臺北,讓她不只是100歲的現代化都市,更在人們心中滋養出深厚情感的歷史底蘊,進而傳承推廣下去。

1. 臺北賓館:一次集結神秘性與代表性的歷史建物

臺北賓館。 圖/島內散步提供

一個月只開放一次的臺北賓館,曾因地址爲「凱達格蘭大道1號」引來好奇,前身爲臺灣總督官邸,過去是宴請皇室貴族、國賓及日本天皇來臺時休憩的場所,如今仍是總統府接待外賓、舉辦國宴的歷史建築,1901年完工至今,在臺北、甚至臺灣,始終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相信仍有許多臺北人也尚未造訪。

在日本明治維新後,由年輕建築師宮尾麟、野村一郎等人進行設計,臺北賓館成爲盡情揮灑創意、實踐理想的作品。時至今日,建築內仍完整保留奢華裝潢,包含從櫸木拼花地板、英國進口磁磚及壁爐、仿歐洲建築風格迎賓廳舍,到灰泥雕塑、天花板線腳及水晶燈飾,都值得細細觀賞。

2. 北門周圍古蹟羣「鐵道部園區」:看見臺北城興衰、現代化的門戶

北門。 圖/沈佩臻攝影

自忠孝橋引道拆除、北門再見風華那一刻起,以北門爲中心環繞的古蹟羣——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鐵道部園區、臺北工場、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隨着修復工程持續進行下,預期未來將成爲臺北歷史巡禮亮點,也能視爲認識臺北的起點之一。

北門,在建築上是臺北城門唯一完整遺留,且未經改建爲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的清代遺蹟;在歷史意義上,當年日軍從北門走進臺北城內,以一門之隔明確劃分日本人統治中心和臺灣人的街區,北門百年來佇立於此,見證着這座城市的興衰發展,成爲臺北城與臺灣邁入現代化的門戶。

鐵道部園區。 圖/沈佩臻攝影

其中,見證臺北火車站變化史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歷經16年修復,於今年7月對外開放。臺灣早期發跡老街皆沿港口、河流發展,日治時期開始積極建設,1899年即設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將水運徹底翻轉爲陸運,街道開始沿車站拓展開來。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先後被設定爲日本時代鐵道部、戰後臺鐵總局的本部,園區內包含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食堂、工務室、電源室、戰時指揮中心共六座建物,爲臺博系統中面積規模、建物數量之最。修復開放後,不定期策劃常設展覽、設計靜動態模型、舉辦數位互動展覽,讓人們從頭開始認識臺灣鐵道文化。

鐵道部園區開放後,不定期策劃常設展展覽、設計靜動態模型、舉辦數位互動展覽,讓人們從頭開始認識臺灣鐵道文化。 圖/沈佩臻攝影

3. 萬華艋舺龍山寺:生活圈隨廟埕信仰聚攏,曾是抵禦外敵的作戰指揮中心

艋舺龍山寺。 圖/島內散步提供

艋舺是臺北發源地之一,然而至今你很難在臺北市再找到一個像艋舺般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地理區位,以青山王祭典遶境爲例,仍有一羣人每年請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心投入遶境裡,且遶境地點會如實呈現過往歷史中信仰圈的市場、廟宇。

過去因爲沒有市民活動中心、集會中心,龍山寺就成了集合會所,例如因應地方械鬥,當地人將龍山寺作爲作戰指揮中心,討論如何抵禦外敵;後來民主化運動時也成爲人們抗議的地點。生活自然隨着廟埕聚攏,商業區也應運而生,光是龍山寺周圍就養出四個夜市,這恰巧與現代人的觀念相反,百年後的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時,反而會盡量遠離廟宇,習慣大幅反轉。

4. 大稻埕迪化街:在地商人奮鬥拼搏記

大稻埕迪化街。 圖/島內散步提供

見證臺北百年,走一趟大稻埕、迪化街,不失爲一種最實在的方法。走出北門,即迎來大稻埕。說到大稻埕,則不得不提艋舺與大稻埕間此消彼長的商業地位關係。

百年前,艋舺商業繁榮,清朝期間大量泉州人移民來臺,定居艋舺而生,同屬泉州的「頂郊」三邑人與「下郊」同安人爲爭取碼頭通商利益,發生「頂下郊拚」械鬥,同安人最終敗逃,遷移至大稻埕一帶。三邑人好景不長,隨淡水開放爲國際港口,艋舺開始河沙淤積、難以停靠,船隻轉而前往大稻埕進行交易,大稻埕漸成貿易中心,成了北臺灣代表市街之一。

早期隨淡水開放爲國際港口,大稻埕漸成貿易中心,成了北臺灣代表市街之一。 圖/島內散步提供

隨着臺北東區興起,大稻埕人潮散去、陷入衰落,經營南北貨、茶葉、布料等傳統產業的在地商人不因此離去,反而持續努力經營傳承下一代,謀求創新突破困境,百年後相較其他風貌千篇一律的老街不同,仍保有其獨特韻味,街上更可見爲數不少的70年至80年老建築,無論是人、商業還是建築皆成臺北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

5. 雪王冰淇淋 :70年老店,堅持手工的創新滋味

雪王冰淇淋。 圖/島內散步提供

創辦人高日星只因爲單純愛吃冰淇淋,一口氣跑到日本學習製作製冰技藝,成爲將冰淇淋技術在臺灣發揚光大的其中一人。從1947年的路邊手推車,到1960年在城中市場漢中街口巷子開設店面,最後搬遷到今日的武昌街,日日堅持手工製作並研發創新口味,如當時極新穎的大蒜、肉鬆、酒等口味,至今傳承至第三代已有73種口味,然而最受歡迎的仍是最初的樸實滋味——紅豆、芋頭。

雪王冰淇淋研發73種口味。 圖/島內散步提供

有個小故事值得一提,過去雪王冰淇淋曾面臨房東收回店面得關門的危機,老闆原本打算乾脆歇業,沒想到深受客人擁戴,甚至被忠實顧客認爲「雪王已有社會責任,必須傳承下去啊」,至今仍是超過70年、見證臺北新舊時代風華的老店,真材實料,值得品嚐。

6. 明星咖啡館:臺北最早的文學沙龍

明星咖啡館。 圖/島內散步提供

1949年,國共關係逐漸惡化的時代,明星咖啡館創辦人簡錦錐因緣際會遇上苦尋家鄉味的俄羅斯人,遂與6位俄羅斯人陸續開設店舖,供應俄式麪包、道地料理,一時之間文人雅士、詩人作家、達官顯貴滿屋子齊聚,累積濃厚文藝能量,儼然成爲當代文學沙龍。如今成爲70年老店的明星咖啡館,已傳給女兒簡靜惠經營,也將當時繁華的臺灣風情原封不動保留下來。

島內散步2012年從大稻埕開始第一條導覽路線起,致力於推廣體驗與理解隱藏在這片土地各個角落的生命故事,進一步認識臺灣文化意涵。 圖/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

2012年從大稻埕開始第一條導覽路線,歷年來已經在全臺接待逾60,000人次收費導覽、設計超過400條文化導覽及小旅行路線,與200位以上各專業領域的深度導覽員及各地方創生團隊合作。藉由一起在散步中探索地方,讓參與我們的夥伴能夠獲得日常得不到的體驗、理解這片土地內各個角落的生命故事,進一步認識臺灣文化意涵,並透過有意識的消費與行動,促進地方永續發展。島內散步期盼成爲讓臺灣這塊土地更好的永續旅行領導品牌,如欲查詢相關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