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臺灣建築史上消失的經典-臺北府天后宮

樂風》臺灣建築史上消失的經典-臺北府天后宮(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樂風專欄】上回跟大家談到小基隆福成宮金面媽祖之由來,今天來談談金面二媽的原奉祀地——臺北府天后宮。

清朝時期有爲配合國家祀典所建之廟宇,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縣級以上於各處之首府大致上會建有孔廟、關廟、天后宮、城隍廟,今天要來跟大家講講臺北府天后宮。

臺北府天后宮,又稱大天后宮,爲臺灣巡撫劉銘傳於1888年所建,當時剛好宜蘭地方官員陳輝煌疑似要發動兵變,本該重懲,被劉銘傳輕輕放下,罰款七千銀圓了事,這筆錢正好用來蓋大天后宮,最後省庫出了九千多,加上陳輝煌的七千多,蓋成一座佔地高達三千多坪,主建物七百九十五坪的巍峨大廟。其佔地爲鹿港龍山寺之三倍;臺北行天宮的一點五倍;約和臺北保安宮加上他前方的鄰聖苑之總面積相當,正面爲最高規格的九開間,且挑高兩層樓,是臺灣宗教建築史上的鉅作!

臺北府天后宮,地位不凡,遙想當年,每逢重要節日,巡撫便會帶着重要官員,到這間廟來祭拜,真是冠蓋雲集。劉銘傳之妻、臺灣首富林維源之母以及臺灣民主國首任總統唐景崧之母,遇有壽誕,也會到這裡來開筵慶賀。

臺北大天后宮原址位於現在臺灣博物館,乙未清廷割臺,大天后宮被日本人佔據,不久後遭到拆除,昔日輝煌宮貌,今日只留下一張舊照片和散佈在228公園中的柱礎,供遊客休憩之用,實爲臺灣建築一大損失也。

至於廟宇主神金面媽祖神像則於民國初年被三芝人黃見龍偶然發現,因某日黃見龍參加日據時期臺北廳區長會議時,見廳後一室內有神像一尊,經詢問乃知其爲清帝敕封之臺北府天后宮金面媽祖神像,如此機緣湊巧之下,隨將聖像迎回三芝,後小基隆福成宮完工,便將金面媽祖迎至廟中安奉。

有關臺北大天后宮被佔據的版本有三,公園裡由臺北市文獻會所立之解說牌中記載爲1895年先做爲日軍辦務署,部分房舍做爲調停處,1906年因興建博物館和新公園而拆除。

李幹朗的「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第289頁中則記載1902年臺北大天后宮被充作醫學校校舍及宿舍,1904年改爲國語學校的學生宿舍,1908年被拆除。2007年北臺灣媽祖文化節活動的DM則記載爲1905年拆除。

三版本不知何者爲是,不過文獻會的版本是1983年所寫,李幹朗的書初版是2003年,一般說來,後出轉精,也許李幹朗的版本較爲正確吧!至於媽祖文化節活動DM,因爲不是正式出版書籍,僅供參考。

作者爲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