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虹院士:加強軟質塑料回收利用有效治理白色污染 | 科技導報
李景虹,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電化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中國是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建成了世界上相對完善的塑料循環利用體系,治理成效逐漸顯現。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要打贏白色污染防治攻堅戰依然面臨着諸多挑戰。塑料污染的本質是塑料廢棄物管理不當造成的環境泄露,進一步提升廢塑料的高值化利用水平勢在必行。
軟質塑料回收利用應得到高度重視
隨着塑料生產量、消費量的快速增長,塑料的廢棄量也在快速增加。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發布的《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21—2022)》,2021年中國廢塑料產生量約爲6200多萬t,其中材料化回收量約爲1900萬t,回收率達到30%,是全球廢塑料平均回收水平的1.74倍。與此同時也應清醒看到:仍有將近70%的廢塑料被填埋或焚燒,這其中包含了大量軟質塑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爲生態環境帶來相當的威脅。
軟質塑料包括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袋、快遞袋以及食品和日用品的軟質包裝等。據估算,2020年,中國用於生產塑料包裝的4500萬t原材料中,用於生產塑料軟包裝的塑料原材料超過2000萬t,佔比超過44%。顯然,加強軟質塑料的回收利用、進一步提高廢塑料的高值化利用水平迫在眉睫。
造成軟質塑料回收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一是軟質塑料包裝前端生產設計以複合材質居多,不利於回收後的再生加工。隨着塑料工業的快速發展,塑料種類日益龐雜,常見的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很多軟質塑料採用多種複合材料製成,需要進行分類回收,程序複雜,給後期的回收利用帶來極大挑戰。
二是回收體系不健全,高值化利用存在瓶頸。一些軟質塑料包裝體積小、質量輕,對這些塑料製品進行回收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人工等經濟成本,而獲得的經濟收益卻較少,導致軟質塑料的回收利用未被市場化回收體系看好和接受,廢棄軟質塑料價值仍有待挖掘。同時,市場上現有的物理再生技術受廢塑料品質和再生次數的限制,對混雜、低值廢塑料的適用性較低,很難對包括軟質塑料在內的低值廢塑料進行處理。
三是消費者對塑料軟包裝的可回收性認知仍然較低。目前消費者對軟質塑料回收的意識不強烈,還未形成將其單獨分類的習慣。據部分城市的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反饋,在投放到其他垃圾桶裡的廢棄物中,低值可回收物的數量經常佔到20%~40%。
建議
一是倡導綠色消費,提升公衆文明素養。社會公衆是軟質塑料製品的主要消費羣體。建議深入社區開展居民宣教活動,減少不必要的塑料消費,鼓勵消費者採用環保的替代品。同時,通過制定國家統一認可的標識等方式教育和引導公衆對低值可回收物養成正確的收集和投放習慣。
二是完善回收體系,實現廢棄塑料應收盡收。完善的塑料廢棄物末端收集處置基礎設施是塑料污染防治的關鍵,建議進一步細化現行垃圾分類制度,增設低值可回收物分類收集裝置,同時增加城市中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的基礎設施,完善從塑料生產到末端處置利用的回收體系。鼓勵行業試點創新,對於行業自發的旨在改善軟質塑料回收體系建設的試點項目,政府應考慮給予相應政策和資金支持。
三是制定行業標準,提倡易回收利用的塑料製品設計。塑料製品材質的單一性可以大大提高塑料再生製品的利用價值,從而獲得市場認可。建議從軟包裝製品前端設計開始就充分考慮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爲末端的回收與再利用提供便利,從而提高塑料軟包裝的回收率和再生的高值化利用率。
四是構建軟質塑料再生利用體系,探索商業運作模式。建議加強軟質塑料回收利用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回收再生利用產業鏈各環節的聯動,並選擇試點城市推進構建回收利用體系,爲低值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可複製、可推廣的市場化商業模式。
原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3年第11期,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爲【科技導報】公衆號原創,歡迎轉載白名單回覆後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