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航的日本

(圖/美聯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結束,原本岸田政府擬藉此凝聚國內人心,提高國際聲望的盤算,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G7領袖無一出席,外交場面冷清;至於內部,場外聚集大批反對國葬的民衆,對政府在貧窮問題惡化下仍花龐大公費舉辦虛華的喪禮,感到十分憤怒。安倍國喪對岸田政府的聲望造成重傷,政壇上已開始預測岸田政府壽命有多長?

日本首相像走馬燈一樣的上上下下,不只反映日本政局和國家政策不穩定,也顯示了日本國力走下坡。無論誰來當首相都改變不了衰弱的總趨勢。

1945年,日本戰敗亡國,被置於盟軍託管下。1952年,日本恢復主權,實行民主主義,實際上仍處於美軍佔領狀態。此後,日本政治表現出積極與美國合作,同時實踐獨立自主兩條路線,兩者混爲一體,左右政黨其實都這麼做,差別只是偏重和表現方式有所不同。

最早期的吉田茂、岸信介全盤靠向美國,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依靠美國安全體系度過日本的經濟困境,徐圖再起,爲佐藤榮作以後的日本經濟起飛奠定厚實的基礎。此一時期,日本反思力量主要是表現在社會黨等左翼政黨,要求美國撤出軍事基地,反對資本主義壟斷的經濟政策。儘管有些主張迎合當時世界性的左翼思潮,但難免陳義過高,左派羣衆革命也造成社會的混亂局面,但整體上呈現多元主義的朝氣蓬勃。

隨着日本經濟的崛起,不僅左翼反美,羽翼漸豐的自民黨也逐漸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田中角榮搶在美國之前與北京實現關係正常化。到了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達到巔峰,一度被認爲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一些自民黨閣員口氣越來越囂張,甚至不把美國放在眼裡。像石原慎太郎這種右翼政客不僅反對美國駐軍,甚至要爲日本戰前的侵略平反。儘管右派顯得狂妄自大,不過仍然是日本人爭取獨立自主的一種型態。

冷戰結束後,社會黨快速萎縮,儘管與民主黨合作,猶如迴光返照,日本社會主義思想的式微已不可免,即使民主黨曾主張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採取中立的立場,但在現實中只要中日在釣魚臺問題上出現摩擦,日本別無選擇靠向美國,所謂的中立證明只是空談。

2010年以後,中國大陸在經濟與科技領域上快速超過日本,對日本國安形成日益嚴重的挑戰,加上戰後的日本新世代政治家沒有戰前經驗,對於中國大陸以及複雜的兩岸關係缺乏切身經驗所產生的深層理解,表現的掌握能力遠遜於上一代,甚至跟韓國也常鬧得不愉快,對臺灣更是一廂情願的想像。這些都使得日本空前依賴美國的保護,不管軍事上或是心理上的。

可以說,戰後77年,日本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心甘情願地扮演美國附庸的角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缺乏追求國家獨立自主的社會力量。今天的日本已成了歷史迷航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