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稱設臺灣代表處是「外交錯誤」陸專家這麼看
2024年10月17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出席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領袖高峰會。(路透社)
2021年立陶宛前幾年批准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後,引發中國大陸長達3年的裂痕,遭到北京強烈抗議。近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和即將上任的聯合政府領袖表達了修復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意願。中國社科院專家分析指出,立陶宛民調顯示對陸觀點,考量到貿易損失、地緣政治及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美國總統大選後的變局,修復與中國的關係對立陶宛尤爲重要。
《環球時報》(Global Times)7日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認爲,立陶宛承受了這個事件的後果,維爾紐斯在充當美國用來挑釁中國大陸紅線的棋子時,顯然得不償失,尤其在多數歐洲國家尋求與中國大陸務實合作之際。
立陶宛媒體《Delfi》報導指出,瑙塞達支持新政府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並希望中方能改變外交代表層級下降的決定,使雙方大使恢復工作。
2021年,中立關係因立陶宛允許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而惡化,違背了與陸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陸認爲這傷害主權並干涉內政。中方隨後宣佈將雙方外交關係降至代辦層級。
今年5月,瑙塞達曾呼籲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並建議代表處名稱應以「臺北」取代「臺灣」,符合國際標準。10月31日,立陶宛社會民主黨(LSDP)在議會選舉勝出後,新任總理帕盧卡斯表示將修復與中國的裂痕,恢復全面外交關係。他認爲,以「臺灣」命名代表處是嚴重外交錯誤。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表示,立陶宛新政府的言論反映出對過往決策的反思,轉向理性和務實的雙邊關係處理方式。他強調,堅持一中原則是國際大勢所趨。
根據今年2月立陶宛《LRT》報導的民調,立陶宛民衆偏好與中國大陸保持友好關係,44%的人認爲若無中國大陸投資,國家經濟將受損,63.3%則認爲立陶宛不應干涉中國大陸內政。
立陶宛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間,中立雙邊貿易增長超過82%,但因立陶宛的外交錯誤,中國大陸減少進口其乳酪、穀物和木材。趙俊傑指出,立陶宛充當美國棋子的行爲使其損失更多,東歐國家如斯洛伐克、匈牙利及塞爾維亞正積極與中國加強合作,而立陶宛則被孤立。
趙表示,考量到地緣政治及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美國總統大選後的變局,修復與中國的關係對立陶宛尤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