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要是沒有王銘章死守滕縣,哪裡來的臺兒莊大捷?
對於臺兒莊戰役相信許多朋友都有所瞭解,作爲抗戰史上中國軍隊爲數不多的一場大勝仗,臺兒莊戰役極大地鼓舞了當時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也因此這一場戰役被編入了新中國的歷史教材之中,爲後人所知所記。
此戰也是國軍著名將領李宗仁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戰,後來談到此戰勝利的原因時,李宗仁沒有將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他特別提到:“要是沒有王銘章死守滕縣,哪裡來的臺兒莊大捷?”
那麼李宗仁口中的這個王銘章究竟是何人?他在整個臺兒莊戰役中起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少年便懷愛國情,川軍賬下出英雄
1893年王銘章出生在四川新都的一個貧苦家庭,幼年時期王銘章的父母便相繼去世了,幸虧他的叔祖父王心田看到王銘章天資聰穎,不忍孩子荒廢學業,遂承擔起了王銘章的學費,幫助他進入新都高等小學就讀。
1909年王銘章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畢業並順利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首次拿到槍並學習到系統軍事理論的王銘章便立志“日後一定要有一番大作爲”。
1911年,革命的浪潮席捲整個中國,王銘章也受到了革命的鼓舞,加入到了反清鬥爭中來,11年秋天,四川保路運動興起,年僅18歲的王銘章積極參加了保路軍起義,並直接參加了對清政府的軍事鬥爭。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王銘章進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這個未來川軍將領的搖籃進行學習,在校期間他認真學習,各科項目考覈均是優秀,1914年畢業後他被直接分配到川軍第二師擔任排長一職。
正式從軍後的王銘章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他對待練兵十分嚴格,並且有着獨特的方法,因此他帶的兵往往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大。
1915年袁世凱稱帝,當時已經成爲連長的王銘章參加了蔡鍔的護國軍一路向北討伐袁世凱,在這場護國運動中王銘章表現亮眼,屢立戰功,初次嶄露了頭角。
護國運動成功後,王銘章返回四川,迫於當時的環境,堅信“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的他也率部參與了四川的軍閥戰爭,並且幫助自己的勢力屢立戰功,他在軍隊中的職位也不斷上升,1925年年僅32歲的王銘章便當上了少將師長。
當時的四川正處在的年代,往往一點點地盤和利益就可以讓四川省境內大大小小的軍閥打生打死,因此一向被稱爲天府之國的四川在那個時期可以算得上是民不聊生,人民羣衆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窮苦人出身的王銘章對於這些老百姓的悲慘遭遇是非常同情的,因此他經常嚴格約束自己的部下,不允許部下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也因此王銘章在當地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的軍隊十分受當地人民的擁戴。
1933年,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四川軍閥三路進軍圍攻紅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時任第29軍第四師中將師長的王銘章被任命爲左縱隊總指揮,承擔起了對紅軍的主攻任務。
這一戰我第四方面軍直接把一直在四川軍閥混戰中的常勝將軍王銘章打蒙了,王銘章也第一次認識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一支部隊—他們的武器裝備比川軍還差,但是戰鬥力卻不遜於國軍精銳,尤其是他們的戰鬥熱情竟然如此地高昂。
此後,王銘章先後幾次參與到圍攻紅軍的戰鬥中去,但大都以失敗告終,這幾次的戰鬥也使得王銘章開始反思內戰,他終於認識到了內戰只是無意義的內耗,於國於民都是有害無利,更是違背了自己年少時定下的報效祖國的心願。
西安事變後,共產黨提倡的“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思想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身居四川的王銘章對於這一思想十分尊崇,他立刻整軍備戰,做好了抗日救國的準備。
萬千壯士出川去,雜牌軍顯露大作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平津失守,日軍的推進速度令國人感到萬分震驚,蔣介石政府發佈全國動員令,號召全體國民共赴國難、共御國侮。
四川作爲抗戰的大後方,也自然成爲了兵員的主要補充地,一時間千萬蜀中好男兒紛紛參軍,投入到抗擊日本鬼子的第一線中去。
時任四川省川軍總司令的劉湘也發表演說道:“如實現抗日,四川可出兵30萬,可提供後備兵員500萬,本人決定親率師前仆後繼。”號召四川好男兒出川抗日。
在這種抗日愛國的氛圍中,曾經打生打死的川軍軍閥放下了曾經的仇恨,無數愛國官兵紛紛請纓出川抗日,王銘章更是首當其衝,他即刻休整部將,帶兵出川抗日。
1937年9月6日,這一天是王銘章部誓師出征的日子,王銘章站在臺上看着自己這些生死兄弟,他慷慨激昂地說道:“此次出川抗戰,不成功,便成仁。我們過去打內戰,兄弟間互相殘殺,今天我們打仗,是爲挽救國家危亡、是爲民族生存而戰。”
王銘章的話語極大地激勵了手下的官兵,官兵們羣情激昂,立志要爲抗戰流盡最後一滴血。次日,王銘章告別父老鄉親,帶領着這羣衣衫襤褸、武器簡陋卻士氣高昂的蜀中壯士經陝西出川奔赴抗日前線去了。
出川的路途並不好走,王銘章也在這條路上體會到了人情冷暖,當時沒有人看好這支雜牌軍,蔣介石政府承諾的軍糧、武器裝備也遲遲沒有人發放,無奈之下王銘章只好自籌軍糧,帶着部隊飢一頓飽一頓地趕路,因此將士們心中都憋着一肚子火。
幾日之後,疲憊的戰士們終於抵達了抗日的最前線——山西,在這裡王銘章激勵士兵道“受命不辱,臨危不苟,負傷不退,被俘不屈。”
時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對於這支雜牌軍並不看好,他給予了王銘章一個模糊的命令:讓王銘章部迎擊日本的西進之師。川軍初來乍到,根本不瞭解日軍的動向,就這樣在王銘章部的向前摸索中便與日軍打了一場猝不及防的遭遇戰。
戰鬥來得極其突然,王銘章部還沒有擺好陣形便受到了鬼子的猛烈炮擊和轟炸,雖然損失很大,但王銘章沉着指揮再加上剛剛出川的川軍將士士氣高昂,竟然憑藉着簡陋的裝備與敵軍奮戰了整整一日。
當天夜晚,王銘章部接到撤退指令,這一戰川軍傷亡近兩千人,也使王銘章第一次感受到了敵軍的強大和殘暴,不過王銘章部同樣也在這一戰打出了川軍的風采,表現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戰後,王銘章部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休整過後被調往徐州戰場聽從指令。
太原會戰之後,山西大部分地區被日軍佔領,此時南京等地也已經被攻陷,因此溝通南北戰場,使佔領區連成一片便成爲了日本鬼子的首要任務,徐州作爲南北戰場之間的重鎮和南北鐵路的重要節點便成爲了中日兩軍搶奪的重點,1937年底1938年初徐州會戰開始。
作爲徐州的東北門戶,臺兒莊成爲了我軍佈防的重要據點,而在臺兒莊兩側的臨沂和滕縣,自然又成了臺兒莊的重要屏障,可以說,欲取徐州必先下臺兒莊,欲下臺兒莊又必須佔得臨沂和滕縣。
當時身爲第二戰區總司令的李宗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調兵遣將彙集臺兒莊地區,形成“口袋”欲將敵人包圍起來一口吃掉,對於這時的臺兒莊戰場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如果臨沂和滕縣沒有堅持到“口袋”編織好便被攻陷,那麼一切計劃皆是空談。
可對於臨沂和滕縣的部署一時間卻並無精兵可用,無奈之下他只好調王銘章這支雜牌軍進駐滕縣,並任命爲王銘章爲滕縣總指揮,李宗仁暗暗期許,希望這支部隊能夠在滕縣撐到其他援軍的到來。
日軍同樣對於滕縣之戰十分重視,對於一路連勝的日軍來說只要在快速時間內擊潰滕縣守城之軍,臺兒莊便是他們的囊中之物,因此這一戰日軍直接出動了號稱“日軍王牌中的王牌”的第三十三旅團第十聯隊。
王銘章也知道此戰的難度,當時他的兵力不過三千,每個團只有四挺重機槍和四門迫擊炮,自己這樣的部隊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要來一場硬碰硬的較量結局可想而知。
但他沒有任何猶豫,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便帶領着部將進駐滕縣,修築工事準備迎敵,沒人看好的雜牌軍和從未吃過敗仗的王牌之師就這樣相遇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臺兒莊大捷慰英靈
3月13日,剛剛抵達戰場的近萬日軍便直接對滕縣的外圍戰場,發動了最猛烈的進攻,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戰鬥剛一開始便直接進入了白熱化,可一向在中國戰場上橫行無忌的日軍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碰到了一顆“硬釘子”。
縱然日軍幾次衝鋒,中國守軍陣地卻佁然不動,戰鬥就這樣打了整整一個晝夜,其實此時的滕縣中國守軍也是壓力巨大,傷亡慘重,如果不是王銘章的調兵遣將、修補防線,此時的外圍防線早已丟失,王銘章部這支雜牌軍用血肉之軀構建起了一道鋼鐵防線。
接下來的幾天,日軍持續對滕縣外圍陣地發動進攻,面對強大的敵人和死守城池的任務,王銘章決心以死報國,他曾對部下說。“我們身爲軍人。犧牲原爲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了!”
3月16日拂曉,早已數不清已經對滕縣外圍陣地發動過多少次進攻的日軍又一次展開了猛烈的進攻,而此時的王銘章也意識到外圍陣地已守無可守,遂命令全體官兵收縮進滕縣城中,封死城門,死守待援。
看着眼前這些狼狽不堪卻眼神中仍有鬥志的家鄉子弟兵,王銘章有些痛心,他昭告全城官兵,“決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這一日戰鬥慘烈到了極點,日軍利用飛機大炮,數次炸開了滕縣城牆,每一次卻又被守城將士用手榴彈和大刀趕了出去,敵人和我軍士兵的屍體佈滿了城牆內外,戰況慘烈極了。
16日傍晚,日軍停止進攻,此時的守城軍隊已傷亡過半,而援軍的消息卻絲毫沒有動靜,這時的王銘章意識到自己這些人恐怕是等不來援軍了。
17日中午,日軍展開了最後的瘋狂進攻,針對滕縣的轟炸和炮擊足足進行了一小時,這時的滕縣城牆早已破敗不堪、形同虛設了,炮擊之後瘋狂的敵人展開了對滕縣的最後一次衝鋒。
下午三點,兩軍的戰鬥異常激烈,王銘章隱隱意識到這應該就是自己此生的最後一戰了,他給司令部發出了此生最後一條電文“決以死拼,以報國家,以報知遇。”
在多處城牆被敵人佔領後,中國守軍再無工事可守,王銘章親臨一線戰場,指揮巷戰,敵人在重火力的掩護下,瘋狂向前推進,短短几個小時,中國守軍便已經死傷殆盡,最後時刻,王銘章率領警衛排與敵人展開近身戰鬥,不幸身中數彈而死,警衛排也全員壯烈犧牲。
當天晚上滕縣失守,除少部分中國守軍成功突圍外,其餘官兵皆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王銘章部的堅守和死戰也迎來了收穫,在他堅守滕縣的四天裡,其他中國軍隊相繼趕到相應戰場,成功將日軍主力圍困在臺兒莊地區,在中國軍隊的進攻下,日軍損失慘重,倉皇逃離戰場。
此戰中國軍隊殲敵一萬餘人,創造了抗日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史稱“臺兒莊大捷”。
戰後此次戰役的指揮官李宗仁將軍表達了對滕縣守軍的緬懷和讚譽:“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