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縫起眼睛,心會更寬?

陸生提及「中國臺北隊」風波延燒,陸生團3日拜訪臺大,遇上歡迎與抗議學生同場。 記者潘俊宏/攝影

懷有國名恐懼症的年輕人,其憤怒可以理解。但說穿了,此岸慣用詞和彼岸慣用語,都是政治意識形態的日積月累,你的憤怒和她的無辜都是同一來源。只要看看政治人物無謂的臉就知道,年輕人被訓練出「巴夫洛夫式」的制約反應,其來有自。但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超越這種膝射反應,多用自己的大腦思考。

政治的「馴化」過程,就是縫起你的眼睛、掩住你的耳朵,叫你少聽少聞,只要聽從政治人物的指令。原本陸生團意在交流,卻在臺、清大遇到不懷好意的叫囂,或許讓陸生受到震撼教育,卻未能讓他們體驗到臺灣民主的優越性,也就可惜了!

正如近日軍校下令刪除「中國現代史」,改爲「世界史」,就是要避免軍校生唸到北伐、抗日的兩岸共同歷史。然而,縫起眼睛,視野會更寬闊嗎?跳過中國,直接用「南島」的臺灣連接世界,如何瞭解先民渡海、閩客飲食的典故,如何解釋媽祖、關公信仰的來自,尤其我們每日使用的中文?

不要讓狹眼變狹心,不同的地方纔更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