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民眾黨五歲的成績單,柯文哲滿意嗎?

立法委員黃國昌在民衆黨5週年黨慶時,以火辣問題「火烤」柯文哲。記者劉學聖/攝影

二○一九年八月六日,時任臺北市長的柯文哲成立了「臺灣民衆黨」,隔年就在立委選戰取得五席不分區立委,今年更增爲八席,讓民衆黨成爲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關鍵少數。不過無論對民衆黨或柯文哲而言,今年都是多事之秋。在歡度黨慶後,面對政黨發展十字路口,接下來任何一步都將對民衆黨產生關鍵影響。

民衆黨成立後,得以迅速成爲舉足輕重的「第三勢力」,一方面是挾柯文哲二○一八年臺北市長勝選民意基礎,二方面則是民衆多年來在政黨惡鬥下「討厭藍綠」的社會氛圍。不過徵諸過往,社會籌組「第三勢力」的努力從未中斷,卻都難逃政黨泡沫化的命運;從早期的新黨、親民黨,到後來的時代力量等,無一例外。

究其原因,一是藍綠兩大黨佔據主要政黨版圖,無論是人才甄補或選票基礎,小黨都不易撼動;二是立委選制改爲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壓縮小黨生存空間;其三則是第三勢力在藍綠夾殺下,政黨自主性不易凸顯,稍一不慎即可能成爲「小綠」或「小藍」,小黨也因此容易陷入兩難之局。這些情況,也都發生在民衆黨身上。

其實,若論「第三勢力」政治版圖,民衆黨的二席縣市長、超過兩成的政黨得票率和八席不分區立委、二成六的總統選票,都已超過新黨、時力、臺聯、無黨團結聯盟甚多,足以與巔峰時的親民黨媲美。民衆黨在立院的「關鍵少數」戰略位置,更給白營在藍綠格局下殺出血路機會。

不過年初大選結束以來,民衆黨的內憂外患卻有加劇趨勢。首先是柯文哲擔任臺北市長時的北士科、京華城等案被質疑有弊;其次是在立法院的朝野衝突中,民衆黨與國民黨聯手對抗民進黨,成爲綠營主要打擊目標。接着是民衆黨標竿人物之一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因立委任內助理費案一審被判有罪。其他關於黨務、政策、發展方向等,亦屢傳爭議。

最近若干民調顯示,民衆黨的政黨支持率明顯下滑,政黨好感度居各政黨之末,在「最討厭的政黨」上則躍居第一。雖然民調高低起伏不定,但做爲一個以「討厭藍綠」爲出發點的政黨,「被討厭」的程度竟然「超過藍綠」,對民衆黨與柯文哲都是重大警訊。

民衆黨的危機,主要來自柯文哲多變的政治性格。曾自稱「墨綠」的柯文哲,最初與民進黨合作。但在臺北市長選戰與民進黨分道揚鑣後,雖多持反綠立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與民進黨合作的念頭。總統大選一度與國民黨達成六點協議共推人選,最後卻撕毀協議。新國會成立後,民衆黨雖大多與藍軍聯手抗綠,但許多時候卻是以「棄權」意圖兩邊不得罪,結果是兩邊不討好。

民衆黨由於人才匱乏,從黨內核心、黨公職到助理,都只能「先求有再求好」,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內部的爭議,均由此產生。例如高虹安的助理費案,關鍵證人即是民進黨前助理。如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民衆黨內部紛爭只會愈來愈多。柯文哲的政治性格與黨內人才質量的不穩定,讓民衆黨從黨務到政策都令人捉摸不定,要穩定獲得選民認同,自然益發困難。

柯文哲在黨代表大會暨黨慶上表示,民衆黨「不做小藍,也不是小綠」。民衆黨爲求生存壯大,追求政黨主體性乃理所當然;但在民進黨「非友即敵」的政黨競爭邏輯下,民衆黨更應認清當前要務是「制衡執政黨」。從二○二六到二○二八,民衆黨將再度接受選舉挑戰,如何不重蹈今年總統大選覆轍,將是考驗民衆黨與柯文哲的最主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