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作障礙 白河蓮農遊牧化

臺南市白河區有「蓮花故鄉」盛名,但土地取得不易、病蟲害等問題,近5年來陸續有蓮農到外縣市尋覓良田。(張毓翎攝)

臺南市白河區有「蓮花故鄉」盛名,但因土地取得不易、病蟲害問題,以及連年種同樣作物,導致田間出現「連作障礙」,收成每況愈下。爲提高收益,不少蓮農都到外縣市另尋一畝良田,因採收蓮子和蓮藕須專業人力,蓮農於收成季節會包車從家鄉載工及機具,再把採收完的作物,運回來加工販售,白河蓮產業已出現「遊牧化」趨勢。

白河以蓮花產業爲傲,但近年面臨人口老化、土地取得不易和病蟲害加劇等考驗,不少蓮農哀嘆「真的愈來愈辛苦」,部分農民乾脆直接到其他縣市,尋覓可使產量和收益提升的良田,雖然採收、加工作業,仍以在地人力爲主,對當地經濟衝擊較小,但可擴展性不高,使地方對白河蓮產業的發展停滯,感到不捨。

白河區農會推广部主任孫美玲表示,採蓮藕、剝蓮子等有一定技術,外縣市的農工無法應付,得靠有經驗的白河工人,且因白河蓮之鄉的名氣響叮噹,農民依然會運回來白河販售,不過她也坦言,農民到外縣市種蓮,白河蓮田「數大便是美」的壯闊感,就會失色不少。

臺南市青農聯誼會白河區分會長張耀文指出,病蟲害等問題使得在白河種蓮的挑戰愈來愈多,農友纔會一直想往北種植,尋找適合開墾良田種蓮,據他了解,同行中就有20至30人從臺南前往嘉義水上、中埔或雲林、彰化等地種蓮,這個趨勢約從5年前開始,青農、年長的農友都有。

1名「遊牧蓮農」說,臺南過去常發生蓮農和稻農搶水糾紛,去年曾文、烏山頭灌區因缺水停灌,以及今年起政府實施的大區輪作制度,都顯示在地水資源不穩定的狀況;相較之下,他「遊牧」到雲林種蓮花,主要看中當地的灌溉水源,在雲林的田區因引自濁水溪,一年四季供水穩定,讓他放心不少。

他還說,觀察同行到外縣市種蓮花,產量整體約可提升2成以上,有人質疑這種作法「運輸成本增加,一定不划算」,但即便運費變高,防治病蟲害的藥劑成本因爲相對減少,產量又大幅提高,換算下來,利潤還是比在臺南種植好;另一個驅使他「遊牧」到外縣市的原因,則是容易租到農地。

他提到,這邊老一輩地主的觀念,認爲已種稻的農地,不適合再種蓮花,擔心轉作後會使土壤深度更低窪,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只可能發生在黏質土壤,但很多老地主卻因這種先入爲主的觀念,不願承租給蓮農種蓮花;至於外縣市並無同樣情況,地主大多認爲只要利潤合理,不管什麼作物,都會願意租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