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避戰 才能和平保臺

(圖/美國國防部)

最近出現了幾個熱門名詞:避戰與備戰,可見臺海情勢實在不妙。到底是避戰還是備戰,AIT臺北辦事處長孫曉雅一錘定音:「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利害相關者與外交官的共同責任。」領了旨,蔡總統接着喊出「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口號,把「抗中保臺」教條改成了「和平保臺」,這個Tone跳得未免太快。

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到底國軍能不能戰?如果能戰,備戰纔有意義,如果不能戰,那麼就要避戰。我們這才發現,講了多年的「恃吾有以待之」就是句不可「恃」的謊言與「叉話」,原來,「吾」啥都沒有。

避戰的先決條件是「知難而退」;而國軍正是犯了「不知難而進」毛病,高調唱出重層嚇阻與防衛固守的交響樂,政客嘴巴從不吝惜吠出挑釁的言語、也從不與時俱進檢討敵我軍力早已失衡的現實,作出知難而退(避戰)的國防政策。這是民主政治的悲哀,政客和軍人都要獲得政權、贏得選舉、保住官位、討好百姓,說出騙死人不償命的謊言。

爲什麼「吾」啥都沒有呢?原因很簡單,國軍根本就嚇唬不到(嚇阻)解放軍、更不敢對解放軍動武,只能乖乖的等候解放軍動手。結果大家都知道,一旦解放軍動手就是「終戰」,我們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

解放軍對於遠程武器(導彈、火箭炮、巡弋飛彈、極音速飛彈、精確制導炸彈等)的發展不遺餘力,面對這些武器,連美軍都很忌憚。

去年8月解放軍開始圍島封控演習之後,美軍雷根號航母打擊羣立即撤離到本島1000公里之外,意思就是避開解放軍的導彈,國軍在導彈火力覆蓋之下,更顯無力。到了這個危急時刻,國軍還宣稱「恃吾有以待之」,豈不是自欺欺人?

一般認爲,解放軍所擁有的東風系列導彈至少2000枚以上,甚至於美軍估計可能高達5000枚以上。無論是真是假,解放軍火箭軍在對臺動武方面必然發揮極大的功能。

東風系列彈道導彈的特徵是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但是價格也很貴,並不是所有的目標都適合使用東風系列導彈,若以極音速導彈攻擊單機或單艦等小目標,就太划不來了。一旦出動東風系列導彈,必然是附加價值高的目標。

在許多情形之下,動用較廉價的火箭彈系統就能夠解決問題。現在解放軍的火箭彈系統型號種類繁多,而且隨着火箭彈射程越來越遠,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0公里,而且還具備慣性與衛星備導引能力,大大的提高準確度,用以打擊固定目標再適合不過。

一旦解放軍發起打擊,最可能在第一波遭受攻擊的目標如下:指揮中心、加固機堡、港口與碼頭設施、飛彈陣地。總的來講,在解放軍遠端武器同步打擊之下,將可能解除國軍武裝,大概只剩下準備打城鄉戰的部隊。

試想一下,在這波打擊之下,假設海空軍以及裝甲部隊陣亡了數百人,對於臺灣人的心理影響是多麼的大!光是醫院接納傷者以及遺體處理的能力就大有問題。這就是國軍「知難而退」的估算,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才能面對真正的避戰。

軍隊是無法面對避戰的,因爲根本就避免不了,只能硬幹或投降。在戰死與投降之間,是外交談判的空間,也就是政客擅長的地方。民進黨政府再怎麼討厭中共政權,都必須和他們談,再怎麼憎惡九二共識,也必須放在嘴巴里,畢竟九二共識是和大陸談判的唯一橋樑。政客拒絕談判,難道真要軍人選擇戰死或投降?(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