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看世界》美籍臺胞回大陸養老:機遇與挑戰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漂泊海外,難忘故土情

臺灣剛光復不久,父親就滿懷憧憬加入臺灣「新生報」工作,我是在臺灣出生的所謂外省第一代。父母在臺灣沒幾年就與大陸親友斷了音訊,直到1978年父母在臺灣退休後來美依親,才得以再次與大陸的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絡。這段經歷也促使我開始思考未來的養老問題。

●父親的願望:落葉歸根

2002年,我的母親在美國洛杉磯辭世,父親渴望從洛杉磯回上海落葉歸根。他是復旦大學的畢業生,從臺灣退休到美國依親養老後,又曾從美國到上海復旦大學教學半年,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眷戀。當時,上海尚未有國際先進的養老機構,購房並聘請家政人員照顧成了較爲可行的選擇。我四處奔波,一切準備妥當之際,父親離世,未能如願。

●大陸養老新選擇:國際先進養老機構

時光荏苒,過去的十多年裡,大陸的養老機構得到了迅猛發展,不少養老機構已可與國際上的先進養老機構相媲美。以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村內的「隨緣嘉樹」養老社區爲例,該社區於2013年引入了國際先進的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續照護退休社區)模式,並結合本土特色進行了精心打磨。 2013年,我與妻子退休後移居美國喬治亞州的約翰溪 (Johns Creek)。幸運的是,我們與許多大陸退休到美國依親養老的長者成爲了鄰居。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大陸養老機構的現狀與發展,讓我重新思考回大陸養老的可行性.

●朱雲漢教授的啓示:大歷史觀下的養老思考

2015年,我閱讀了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的大作《高思在雲》。在朱先生「大歷史觀」方法論的引導下,我才知道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在人類歷史上不僅前無古人,也可能後無來者。這更激發了我對前往大陸養老機構終老的興趣。我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後寄給朱教授,他回信說,申請臺胞證是前往大陸養老機構終老的最簡單方式。

●葉嘉瑩教授的榜樣:兩邊居住與最終定居

2016年,我們夫妻前往上海短住,體驗了幾家新成立的國際先進的連續式照護養老機構。我們對這些機構相當滿意,認爲相較於美國的養老機構,大陸養老機構的性價比要高得多。 美籍(或加籍)臺胞回大陸養老時,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是選擇何時迴歸,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當下的現實狀況,特別是醫療保險的問題。在此時此刻,葉嘉瑩教授爲我樹立了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

葉嘉瑩教授的一生充滿了勵志的故事。她出生於1924年,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1948年3月,她與中華民國海軍文職公務員趙東蓀結婚,婚後在南京教書,11月隨國民政府遷臺,居於海軍左營基地。1953年,葉嘉瑩教授被臺灣大學聘請教授歷代文選。之後,她在淡江大學和輔仁大學教詩選、詞選、杜甫詩、曲選。1969年,葉嘉瑩教授遷居加拿大溫哥華,受聘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爲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爲加拿大皇家學會首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從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大陸講學。2013年,她選擇在南開大學定居並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如今,已百歲高齡的她依然孜孜不倦於古典詩詞的教育與傳承。葉嘉瑩教授在人生晚年累計捐贈人民幣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

●迴歸的考量:醫療保險、生活安排、循序漸進,逐步適應

我個人認爲,葉嘉瑩教授在近九十高齡時才定居中國大陸,是出於現實生活的考量。因爲美籍臺胞如若到大陸定居,將無法使用他們的美國老人醫療保險(Medicare)和長期護理保險。對於加籍臺胞來說,情況類似。加拿大的公共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通常僅在加拿大境內有效。如若加籍臺胞回到大陸定居,他們將不能繼續享受加拿大的這些保險福利。 因此,先從美國(或加拿大)及大陸兩邊來回居住開始,在相當高齡時才定居大陸,是一種減少風險的明智之舉。這是美籍(或加籍)臺胞從葉嘉瑩教授學到的定居大陸養老的權宜之策。這權宜之策的主要優點就是允許當事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及完善所有必須的人事安排,包括美國(或加拿大)規定的年度報稅、資產管理、法定代理人、緊急聯絡人等。這些細節的安排因人而異,此處不再詳述。

●歸根的意義:讓生命的餘輝更加燦爛

葉嘉瑩教授的故事啓示我們,無論身處何方,對大陸的熱愛與責任都是前行的動力。大陸正處於飛速發展時期,在養老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美籍或加籍臺胞回大陸養老,既可以享受高性價比的養老服務,又能用自己的方式貢獻力量,讓生命的餘輝更加燦爛。

●結語:勇敢邁出步伐,共創美好未來

隨着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美籍或加籍臺胞將選擇回到大陸養老,共享美好晚年。讓我們勇敢邁出步伐,共創美好的養老生活!(龔君展/現居美國喬治亞州約翰溪)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