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入會CPTPP申請討論中 專家:供應鏈型農業纔是出路
專家表示,臺灣應學日本和新加坡的「供應鏈型農業」,例如出口育苗和冷鏈倉儲技術等,若農產品缺少附加價值,將無法在競爭激烈的CPTPP有所表現。(本報系資料照)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日前已於紐西蘭奧克蘭市舉行部長級會議,中國大陸和臺灣提交的入會申請也首次排入議程討論。專家表示,臺灣應學日本和新加坡的「供應鏈型農業」,例如出口育苗和冷鏈倉儲技術等,若農產品缺少附加價值,將無法在競爭激烈的CPTPP有所表現。
臺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前臺大農經系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CPTPP是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是適用目前11會員國間的高標準協定,可以說CPTPP就像升級版的「WTO+」。當初大家加入WTO時並沒有承諾要把關稅降爲0,目前我國農產品關稅平均名目稅率仍高達15.6%,保護農業的意圖相當濃厚,而CPTPP則是要我們承諾在未來10-20年進一步把關稅降爲0。
另外,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動植物防檢疫、藥殘容許量等,這些之後都要符合CPTPP會員國間統一的高標準。WTO雖有164個會員國,但大家的標準都不同,即使進到每年的SPS程序會議也都沒用,大家都堅持己見,很難調和,可見WTO功能已經逐漸喪失,區域貿易協定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由上述關稅降爲零及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剷除等,顯見加入CPTPP對我國「生產型農業」的巨大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另外,臺灣對他國或地區(尤其是大陸)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也當然會在這次的入會申請中被拿出來檢討,例如臺灣排除了對大陸的最惠國待遇,此舉已經嚴重違反WTO最基本的貿易規定;另外,大陸在ECFA對臺的片面讓利也是不可能繼續的,否則其他國家也會要求相同的讓利。這都會讓我國的「生產型農業」雪上加霜。
或許我們可以學日本和新加坡的農業轉型,我們極度耗水耗地的「生產型農業」應該升級爲「供應鏈型的農業」,往上游的育苗,育種以及下游的冷鏈倉儲等出口技術和品牌下功夫,提高附加價值。臺灣因氣候變遷的影響缺水相當嚴重,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永遠陷入生產型農業的心牢裡,處處要政府的保護及補貼補助。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強調,隨着市場的開放,農民的心一定要有所改變,要了解國內外生產、成本、品質、規格、食安等差異,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到現在,臺灣的農業產值一直在持續成長,但背後是要追求產值和價值的提高,而不是一味擴量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