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疫後能恢復交流?學者:政府應給予支持 而不是設下重重關卡
對於兩岸還能否在疫後逐漸恢復交流,學者表示,政府應該出於一個幫助者的角度,去給予民間更多支持,而不是設下重重關卡。(圖/達志影像)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上任後,拋出兩岸「春暖花開」,並多次表示,準備推動兩岸疫後逐步恢復正常交流,沒想到,臺灣在5月中疫情大爆發,首當其衝的就是疫苗不足的問題,從起初大陸表明願意贈與臺灣疫苗,但陸委會表示,並無收到實質的文件,稱「對岸不必假好心」,直到近日上海復星醫藥宣佈,將向臺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委託的裕利醫藥銷售共計一千萬劑mRNA新冠疫苗。
兩岸在疫苗問題上有所爭論,大陸網上更出現對此事件的態度反彈,認爲大陸有心捐贈疫苗給臺灣,卻受到政治化操作污名化,似乎已打破了兩岸疫後交流的默契。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陳一新認爲,政府並無拿出想推動兩岸逐步恢復交流的誠意,當國內缺乏疫苗時,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試圖想用自己的力量購買疫苗時,政府應該出於一個幫助者的角度,去給予民間更多支持,而不是設下重重關卡。國民黨大陸部主任、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則認爲,「疫情受控後才逐步恢復交流的這個前提已不存在」,目前看來疫情有長期化的趨勢,這恐怕纔是影響兩岸恢復交流的重大變數。
陳一新指出,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已坦承,國產疫苗可能有不被國際承認的風險,歐盟成員國預計7月推出歐盟數位新冠證明,屆時即使國人施打國產疫苗後,在各國間可能還是有不被承認的問題。所以當民間力量、地方政府有想要購買國際上認可的疫苗時,政府是應該給予支持與幫助的,例如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早就有意協助政府購買500萬劑BNT疫苗,備齊所需資料後,陳時中說,「獨缺原廠授權書」,所以直到7月中才確定有疫苗,政府應該協助爭取,而不是設下重重關卡、政治化操作。
左正東說,自蔡總統元旦談話、邱太三拋出兩岸「春暖花開」後,曾有幾次的機會檢驗或兌現民進黨政府的承諾,但事實證明並不理想。一是在鳳梨禁止出口事件中進行政治操作,放棄以技術問題恢復接觸談判的機會;二是在這次疫情爆發後,大陸官方數度釋放善意,大陸上海、江蘇、民間也表達捐贈疫苗的意願,但是陸委會對大陸善意惡言相向,對大陸民間捐贈相應不理。從上述的發展來看,一方面,看不出來蔡政府有恢復兩岸正常交流的意願,另一方面,「疫情受控後才逐步恢復交流的這個前提已不存在」,目前看來疫情有長期化的趨勢,這恐怕纔是影響兩岸恢復交流的重大變數。
對於兩岸未來的交流模式,陳一新說,以兩岸現在官方不對話的情況,未來交流逐漸趨於民間,能透過民間完成的領域,政府的角色將會被地方政府、民間取代,但很多情況,在政府不給予幫助的情況下,民間也很難做事,例如此次疫苗事件就需要政府出面簽約,無法單靠地方、民間力量完成。左正東說,這次疫情也看到,當臺灣出現嚴重的疫苗短缺時,也有不少民衆到大陸去施打疫苗,這是民間自發行爲牽動兩岸交往的案例,但必須要注意的是,非常多的事情必須通過政府來認證、解決,這讓民間的自發行爲只能在有限的範圍,最終還是要需要政府的默許,或是得到在野政黨的奧援,讓政府不得不相應放寬限制。
陳一新說,兩岸若要真的恢復交流,需要不斷「試探」,而這種試探就是釋出善意,例如開放陸生來臺、讓陸生、陸配享受臺灣健保等措施,再觀察對岸的迴應。
而對於此次事件是否會影響未來陸生來臺的狀況,左正東表示,因爲兩岸漸趨緊張所產生的敵意,的確可能會影響陸生來臺的意願。但最大的阻礙恐怕還是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和額外成本,更可能讓陸生卻步。當然,現在大陸已經把允許來臺陸生限定於原本在臺就讀的陸生,這個政策能否放寬,還有待於兩岸關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