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九三軍人節:在臺灣的心酸與眼淚
爲感念先烈爲國犧牲奉獻,新北市忠烈祠3日上午舉行秋祭典禮,由新北市長侯友宜擔任主祭官。(新聞局提供)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從1895年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1895年)4月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
「日軍攻臺時各地戰鬥慘烈,日軍費時6月、多次增兵才結束這場乙未戰爭。日軍採取不分軍民、男女、老幼無差別殲滅與殺光、搶光、燒光『三光掃蕩』的政策,根據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接近當時臺灣人口4%。」
「中、日兩國爆發了這場死傷將近3千萬人的(抗日)戰爭,兩大民族應該如何看待對方?回顧歷史,中、日兩大民族的恩怨超過120年,縱使侵略錯誤可以原諒,血淚歷史不容遺忘。」
「今天我們擴大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我期盼我們所有的人民,都能瞭解戰爭的殘酷,以及對日抗戰的艱辛過程。」
這些話是在201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上,馬英九說的。全文非常長,致詞半小時。
我出生於1989年,從來不是好好聽歷史課的孩子,我這代臺灣人也早已不像我父母那代有「愛國教育/大中國教育」。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這個過去的「重要節日」到我這代已經很陌生,就更不用說對「9月3日」這一天的認知。
「抗戰勝利紀念日」在臺灣
9月3日在臺灣叫軍人節,這天其實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只是後來國民政府衍伸爲慰勞軍人的軍人節。在國民政府來臺之初,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屢次強調國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
但是後來隨着臺灣民主化、李登輝上臺,太多「強調臺灣主體意識」的聲浪出現,漸漸地,誰人還記「抗戰勝利紀念日」?
其實「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抗日」完全沒有違背,但在政治操作下變成對立面:爲什麼要了解「對岸抗日」?爲什麼不瞭解臺灣自己的歷史?這完全是操作出的結果。抗日,同樣是臺灣的歷史。
到了今年的軍人節,也有保留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片段紀念國軍。但如今軍人節之於民衆,就是一個「軍人的小衆節日」,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節日的歷史由來。
沒有抗戰勝利,就不會有軍人節,更不會有臺灣光復紀念日。
馬英九在2015年時高調紀念臺灣光復七十年,被不少媒體評論爲「臺灣沒什麼人在意」,也有學者以此來諷刺馬英九就算搞兩岸關係、對國民黨也毫無幫助等等。
確實,就臺灣那盆淺淺的政治池子裡,並沒有什麼幫助。
但當我完整地看了馬英九的那篇致詞,能感受到他這個「老派國民黨人」的堅持。
我以前初中的某位老師,就是這樣的「深藍頑固分子」,常常在課堂強調「抗日戰爭國軍是主力」,深藍很喜歡跟大陸「搶」抗日,這是老毛病。
到了我這代,年輕人大約是揮揮手,「紀念抗日戰爭?給對岸給對岸」,誰還跟你爭這個?
打過抗戰的國軍老兵們,有心碎有眼淚,但時代就是這樣走過。
當代臺灣:難以面對兩岸,「分解歷史」
在臺灣,「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與否,圍繞着的不是那些爲了抗日而犧牲的先烈,而是圍繞着「看那時臺灣人待不待見國民黨」以及「看當時臺灣與大陸的關係」。
大家不待見民進黨之時,國民黨出來唸叨兩句抗日曆史、罵民進黨數典忘祖,人民可以聽兩句。
大家不待見馬英九時,他說半小時的對日戰爭、臺灣光復,換來的就是罵聲:誰還管你這個?人民低薪,做這麼爛!
臺灣人重視本土,有濃厚本地情懷,但是抗日,何嘗不是臺灣的土地記憶。
然而,當臺灣民意普遍不想去面對中國大陸時,就更會想切斷這種兩岸共同的歷史連結,會將歷史碎片化,以此來反應「寶寶對大陸不高興,很不高興」。
臺灣網路上曾流行一篇文章「末代外省人」。
「末代外省人特徵包含:認爲自己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絕大多數是國民黨或曾經是國民黨員。
男生很多人讀過軍校。
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還會說父親或母親的家鄉話,卻不會說閩南話或說得不流利。
對日本沒好感。
這個族羣的人數已不多了,而且正在快速減少中,逐漸走入歷史。
他們是瀕臨絕種動物,除了自我珍惜,以後不會有人記得他們。」
傳這篇文章給我的,就是一個深藍前輩,一個「末代外省人」。一個天天感嘆「曾經的臺灣如何如何」的「老人家」。
許多這樣的「上一代人」,其父母輩,都與那段抗日曆史深深連結。
我,一個老大不小的三十多歲臺灣人,成長背景都沒有太深刻的歷史感悟,從小到大也沒有誰跟我強調「銘記歷史」。因爲到了大陸,去許多地方浪了一圈,才逐漸將歷史認知與這片土地連結在一起,纔對於如今因爲政治被刻意淡化的那些人,有更多同情與唏噓。
自然,歷史碎片化,源於政治,某天也可能因爲政治,「重組歷史」。(郭雪筠/臺北女孩)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