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毒瘤”不除,老百姓怎麼敢消費?原來老百姓的錢都被吸走了

中國經濟從疫情之後交出了十分喜人的答卷,中國整體經濟走向正在穩步向好,從數據來看,各行各業正在欣欣向榮的復甦。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悲歡離合並不相同,對於大多數底層百姓而言,如今的日子仍然拘謹。

一邊是國家層面龍飛鳳舞的經濟走向,另一邊是老百姓捂捂着錢包不敢消費,不可不說是個怪現象。

網絡上的老百姓們最熱議的話題是消費降級,原本使用的商品開始尋找更加低廉的代替。

實體產業的生意門可羅雀,過去熱鬧的商業街如今只有節假日能看一看,居民的收入好像是漲了,又好像沒有漲。

錢到底都去哪兒了?原來是有這兩大“毒瘤”,把老百姓的錢都吸走了!

一、樓市與房貸

縱觀全球各國的發展史,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初期,如果不是通過對外掠奪的方式積累原始資金,那必然是通過房地產的模式來催生第一筆發展資金。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究竟有多麼寬廣,世界人民爲之矚目,最終失去房地產的日本陷入了失去的30年。

如今踩着日本走過的坑,中國也來到了這個交叉路口。

曾有專業人士銳評,如今中國樓市已經到了漲價會崩,降價也會崩的地步。

前幾年中美之間的經濟戰,本質上也是中美之間在中國樓市之間的爭奪。

在當時的美國看來,只要引爆中國的樓市,那麼中國經濟自然瓦解。

時至今日,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突破了大多泡沫,但是一手房價格依舊不低。

此消彼長之下,民衆生活的拘謹程度再次上升。

有了房貸之後,居民生活需要考慮成本,日常被用來生活、購物、娛樂的資金,可能大半被用來償還房貸。

房貸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有了房貸的中年男人,幾乎活在了被別人支配的陰影之下。

有了羈絆,有了顧忌,所以中年人在生活中更加小心翼翼,活的更加疲憊,也更加沒有尊嚴。

如此一來,這些人只能想方設法的去增加收入。比如搞副業,送外賣、開網約車等等。

這兩個行業被社會羣體視做最後的避風港,但是如今在很多地區想要當一個騎手,甚至需要送禮入門。

而開網約車,很多人只是在手機上註冊一番便下場開車,但實質上並未得到官方的應允,或許是爲了省一筆保險費。

再去修改車輛屬性之後,車輛的模式就會從私家車變成營運車輛,第二年保費至少上漲1000塊。

不去進行車輛變更,雖可以把這部分錢省下來,但卻變成了所謂的非法營運。

一旦被發現就會面臨罰款,部分地區罰款金額在數千到上萬不等。

可以說辛辛苦苦一個月,最終變成了免費打工。

打工領着微薄的薪水,還着看似遙遙無期的房貸,更加心寒的是全國有許多地區的樓盤陷入了爛尾。

有數據統計,截止2022年,中國3.85%的樓盤爛尾,總面積高達2.31億平米,這就意味着上萬億的資金被打了水漂。

依照現有的貸款合同模式,損失全部由住戶個人承擔,雖可以和銀行協商退還房貸,但銀行願不願意退還真不一定。

雖然法理上說得通,但還是不得不問一句,憑什麼?難道231萬個家庭就活該房財兩空?

如此看來,樓市和房貸儼然是居民口袋中的一顆“毒瘤”。

二、喜憂參半的電子商務

記得在十年之前,電子商務隨着移動網絡客戶端的發展正式進入黃金時代,雙十一購物節單日成交量屢破新高。

記得當時某互聯網巨頭還放出豪言,實體店做不好的事情我們會做好。

的確,電子商務發展早期,憑藉着省去中間商賺差價,貨源直對客戶,低廉的貨運服務等優勢,尋常百姓的確享受到了優質服務和產品。

但是隨着電子市場的全面鋪開,當整個市場逐漸塵埃落定,資本家們的獠牙露了出來。

電子商務也從真正的物美價廉,變成了一個個的消費陷阱,又導致民衆消費。比如領優惠券。

千萬別說什麼“沒人求着你買”這種推卸責任的話,這種言論大多數是店家發出的,實質上這利用了一種鳥籠效應。

簡單來講,如果你有一天買了一隻鳥籠,十分精美,十分喜歡,你便會想着爲他配齊一些其他的設施。

過幾天你會添一隻鳥,再過幾天你會添加一些其他的設施。這並非是人性貪圖享樂,而是一種正常的思維心理活動。

那些個大額的優惠券,其實就是進入手中的精美鳥籠。

有人會覺得起碼這張優惠券讓自己享受到了便宜,但實質上網絡上商品定價的修改也只是一串代碼的事情。

不止一次有網絡媒體披露,在購物節前夕尋常貨品價格會大幅上漲,在享受到節假日服務優惠之後,價格反而比平時還要高。

這便是赤裸裸的消費陷阱。

另外店家們還十分懂得沉沒成本的原理,普通人在網絡上享受到的優惠越多,便越想買東西。

隨後買的東西越多就越想享受優惠,最終陷入一種循環之中。

最後的結果就是購物車中放置一些臨時起意的東西,一部分已經付款,另一部分等待付款。

即便此時消費者已經覺得肉痛,但是此前投入的經濟成本,還是讓他們咬着牙繼續付款。

貨品的價格還具有欺騙性。

網絡上大部分定價,尾數都是8或者9,即便消費者知道只差一兩塊錢,但心底裡還是會覺得便宜。

由此一來,網民們更加容易陷入衝動消費。

當手中微薄的工資轉化成互聯網上的一組數據,老百姓對於錢的真正觀念便會模糊。

尋常中或許捨不得五十塊錢吃一碗麪的人,到了網絡也許會覺得九十幾塊錢買一件不需要的商品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一邊降低對金錢的概念,一邊又利用手段誘導老百姓消費,最終普通民衆的錢,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向那些店家的手中。

一來二往,老百姓的口袋更空了。

相比較起樓市明晃晃的吸錢,電商這顆“毒瘤”的危害則像是溫水煮青蛙一般,手段溫和,但是危害更大。

三、草莽時代已過去

當尋常人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始終繞不開各類陷阱,最後的結果就是選擇躺平。

房子我不買,婚姻咱不結,孩子我不生,雞湯我不聽。主打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如此一來,房地產廠商便傻了眼。

過去這些人爲了更好的收割普通人的錢,設置了一條更比一條高的壁壘,普通人想要跨越,必須拿出今後幾十年的收益。

要知道房屋的本質不過是一些鋼筋混凝土,大多數人一兩年的收入完全可以將之囊擴。

那麼多出的幾十倍支出到底去了哪裡?

過去的房地產總會自我標榜稱自己拯救了中國十年的經濟發展,但是卻從來不提自己透支了老百姓未來幾十年的消費能力。

此前網絡上出現這樣一段論調,號召普通網民能買房,儘量早買,否則未來即將房價上漲。

這種論調一看便是房地產廠商們自我炒作,國家如今一盤大棋戳破房地產泡沫,未來房價還能繼續上漲,那豈不是朝令夕改?

只能說向老百姓發表這些論調的商家們非蠢即壞,而另一邊各大電商以及頭部帶貨主播也好不到哪兒去。

普通網民的消費降級仍舊在繼續,頭部帶貨主播的號召力明顯下降,前段時間某位帶貨直播甚至已經公然翻車。

草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句“家人們”就能獲得萬千訂單的時代終究過去了。

相比起精神上的愉悅,民衆更加珍惜兜裡的仨瓜倆棗。

未來的網絡購物不再是憑藉簡單的消費陷阱就能夠收割,不再是憑藉產品捆綁就能夠增加銷量。

誰的質量更好,誰的價格更低,誰的性價比更高,誰才能獲得更好更多的訂單。

可以說廣大老百姓的自我覺醒也算是對市場的一種整頓,電商行業應該回到其該去的領域。

過去的十年,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助長了一些不正之風,也讓一些廠商店家們找不到自己該站的位置。

如今冷靜下來,從雲端跌落的他們終於回到了自己該在的位置上,那麼此時他們或許應該好好想一想,自己究竟應該在社會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什麼所謂的不可撼動,都拗不過廣大羣衆的意志。

兩顆“毒瘤”吸乾了民衆的錢包卻依舊貪婪,如今市場冷淡,何嘗不是民衆對此的回擊?

兩顆“毒瘤”不除,老百姓的消費永無寧日,沒有錢消費,有了錢更不敢消費。

結語

民衆無錢花,不敢花,是如今社會各階層的真實寫照。

與之相對應的,是銀行貸款門檻的提升以及存款人數的增加。

從這些人能看出,爲何今日中國老百姓無暇消費,本屬於老百姓的錢到底去了哪裡。

要消滅“毒瘤”,未來的路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