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圖景” ——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 馮鵬志
(原標題:兩會訪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圖景” ——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 馮鵬志)
兩會訪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圖景”
——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 馮鵬志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鑑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爲進一步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義,我們專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馮鵬志。
求是網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請您談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怎樣的深厚文明底蘊?
馮鵬志委員:
馬克思深刻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在5000多年漫長曆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成了自身獨到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及其所推崇的天下爲公、民爲邦本、爲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理念,從而爲中國式現代化能夠形成自身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爲中華民族在現代化潮流中既把握時代又站穩腳跟、既引領時代又兼濟天下提供了深厚文明底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從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綿延與發展中去把握“中國特色”的根基與本質,以更好構築中國精神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以更好構築中國價值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源泉,以更好構築中國力量爲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推動並引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出廣闊而主動的時代面貌。
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已深深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天地之大,黎元爲先”、“民爲貴”中汲取文化啓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治國之道,富民爲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彰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精神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一脈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國式現代化成功賡續了古老文明,讓我們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現代化難題時,既能把握人類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運用中華民族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求是網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請您談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一幅什麼樣的人類文明新圖景?
馮鵬志委員:
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看待這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實踐及其觀念建構長期面臨的複雜歷史與思想困境,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創造及歷史底蘊,創造性展開對人類文明本質及其歷史創造的深刻闡發,從而爲當今世界深刻破除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及其等級論思維方式的迷思陋見提供了根基性的時代引領。比如,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在本質上所具有的多樣、平等、包容等屬性,人類文明在互動關係上具有交流、互鑑、共存等特徵,人類文明發展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闡釋了當代中國在文明本質問題上的根本觀點和思想立場,展現了當代中國在把握和處理文明關係問題上的深刻思考。
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在推進了人類文明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在人與世界的關係上造成了巨大的“赤字”或困境。中國式現代化爲從整體上化解西方現代化模式所造成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生態赤字等提供了創造性解決路徑。比如,在發展赤字化解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將推動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治理赤字化解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在和平赤字的消解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求是網記者: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重大論斷。請您談談如何以守正創新的歷史主動和歷史自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馮鵬志委員: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推進和發展,因其在塑造和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上所展現出來的內在本質和人類意義,爲中華文明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開闢了廣闊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前進道路上,只要堅定不移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爲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一定能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鬥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衆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爲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通過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的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記者:周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