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守護兒童“腕上安全”

兒童智能設備存在自帶App包含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以及以積分排行、功能解鎖、背景更新等爲名,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的問題

未成年人過早接觸社交媒體,一方面容易造成社會化心理早熟,另一方面受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影響,易產生價值觀、行爲習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問題

讓兒童智能產品迴歸保護未成年人安全、健康的初心,在商業上要剋制,在功能上應適度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鄭天虹 丁樂

近日,多款品牌的兒童智能手錶出現“毀三觀”式回答,智能手錶數據污染引發關注。

智能手錶已成爲當下部分孩子的“標配”。激烈競爭下,各大品牌不斷在功能上做“加法”,碰一碰加好友、好友圈、雙攝像頭拍攝、益智遊戲、健康監測、NFC支付……兒童智能手錶的社交和娛樂屬性被不斷放大。

問題也逐漸顯現:孩子視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沉迷虛擬社交、誘導遊戲消費、“涉黃涉暴”、暴露隱私,等等。有的智能手錶還存在定位不準、信號不穩、續航時間短、氣味大、外殼掉漆,甚至突發自燃等質量問題。

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啓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明確要求重點整治兒童智能設備。其中指出,兒童智能設備存在自帶App包含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以及以積分排行、功能解鎖、背景更新等爲名,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的問題。

受訪業內專家建議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督促行業監管和企業道德自律結合,讓兒童智能手錶迴歸維護兒童安全和健康的核心功能。

“定位手錶”變身“社交利器”

兒童智能手錶越來越像一部手機。從最初的“碰一碰”加好友,到有文字、語音、視頻聊天及發佈動態、轉評讚的好友圈,再到一整套積分排名體系,靠完成打卡量、獲贊量等各種任務來獲得積分,換取裝飾等級,等等,社交功能不斷拓展。

有家長反饋,孩子整天惦記有沒有新消息,是否及時回覆,每晚等好友圈“消停”才睡覺,凌晨還躲被窩用手錶聊天,不出門次數明顯增多。

“小學生處於身心發展關鍵期,天然具有釋壓、分享、渴望獲得同伴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但自制力和自律性又弱,更易形成智能手錶社交依賴甚至成癮。”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陸愛桃說。

不少品牌的兒童智能手錶具有社交排他性。例如某頭部品牌兒童智能手錶只能同品牌的手錶互加好友,使用專屬的微聊進行溝通,而不是通過微信、QQ等第三方應用聊天。

品牌獨有的積分體系是孩子們的“硬通貨”,能夠解鎖限定錶盤、更換特殊暱稱、升級賬號等級、抽取權益卡等,是“身份象徵”,也將佩戴其他品牌兒童手錶的孩子拒之圈外。

同時,不像手機系統更新軟件後,全系列手機等硬件都會升級對應的新功能,兒童智能手錶的某些新功能必須更換新的手錶才能享受。

一位廣州家長告訴記者,家裡買了不同品牌電話手錶三四塊,孩子還要買某品牌最新款,因爲“班裡同學都有,我沒有就加不了好友圈,會被鄙視”。“有電話手錶的看不上沒有電話手錶的,戴某品牌電話手錶的看不上戴其他品牌電話手錶的,戴最新款的看不上舊款的。”深圳一位小學生家長如是說道。

陸愛桃認爲,小孩因爲封閉的“手錶圈層”喪失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窄化了社交範圍,不利於心理健康成長。

在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斌看來,未成年人過早接觸社交媒體,一方面容易造成社會化心理早熟,另一方面受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影響,易產生價值觀、行爲習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問題。

“還不如直接給孩子買一臺不能上網的老人機。”有家長表示。

過度開發疊加網絡亂象

不僅是智能手錶。

2023年12月發佈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正在使用智能手錶、智能檯燈、詞典筆、智能屏等新型智能設備的未成年網民均超過20%。

記者調查發現,兒童智能設備相關App市場上的應用數量呈上漲趨勢,有些兒童智能手錶可以下載的App多達幾十款。

無處不在的智能網聯,讓家長監管愈發困難。仍以兒童智能手錶爲例,儘管有很多保護設置,如添加好友需要父母在手機App上操作通過,但不少孩子爲了方便更新好友,會偷偷關掉父母手機App上的權限。

“這一步不會有額外的提示,也不需要家長二次驗證。”數位家長向記者反映,當自己想起來在手機App上查看孩子的好友情況時,才發現孩子添加了不少陌生好友,並與之聊天互動,成爲引爆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網絡平臺上花費幾十元即可“解綁”電話手錶,還有QQ羣教授如何遠程“刷機”,從而在家長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安裝各種娛樂App。

還有一些兒童智能手錶,即使在綁定的家長手機端並未開啓免密支付和支付確認,孩子在手錶端購買遊戲服務卻能直接從家長端扣款。孩子在使用時極易被廣告推送或遊戲內容吸引,進行大額充值消費。

讓兒童智能產品迴歸初心

受訪專家表示,兒童智能手錶的用戶是廣大未成年人,必須以更嚴格的標準加以監督管理,避免市場亂象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首先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關於兒童智能產品設計與推廣的指導規定,並通過細化監管標準,加大對兒童智能產品和應用的審覈和監督力度,對違規企業實施重罰。

陸愛桃認爲,兒童智能設備應以保護兒童安全、健康爲核心,指導產品設計、升級及推廣使用,禁止其他不適合的附加功能。例如圍繞兒童健康可開發生理指標監測,用眼不當提醒等細化功能,圍繞安全可拓展通過語音識別求救信號、自動報警等,“所有功能都應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其實際需要”。

整治兒童智能手錶亂象,必須與網絡環境整治一同發力,從源頭端加以管控。專家建議將未成年人最早接觸社交媒體的時間和方式等內容明確納入法律監管範疇,例如可明確禁止14歲以下兒童擁有社媒賬號;禁止社媒平臺未經父母同意向18歲以下用戶推送“令人上癮”的內容;禁止網絡平臺公司和智能設備生產企業利用未成年人的弱點和缺乏經驗等特點,運用算法、界面設計等方式導致其成癮。

最後專家呼籲加強企業自律,讓兒童智能產品迴歸保護未成年人安全、健康的初心,在商業上要剋制,在功能上應適度,堆疊功能和炒作概念提高溢價的做法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