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防疫六大作爲 賴清德:早日進入與病毒共存新常態生活
總統府資料照片
副總統賴清德昨天應哈佛大學臺灣學生會之邀發表演說,列舉臺灣六大防疫作爲,強調在政府與人民團結防疫下,屏東出現的Delta變種病毒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這在全世界來說真的是相當難得」。臺灣將全力加速提高疫苗覆蓋率,讓臺灣早日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成爲防疫韌性的國家。
賴清德以錄影方式發表「從民主防疫經驗談臺灣未來發展」演說,透露自己當年在美國,看到Park Harvard Yard中John Harvard雕像的鞋子,「不瞞你們說,過去我每次經過,只要時間允許,都會順便幫它擦拭一下」。
他說,自從爆發COVID-19疫情21個月來,全球已經超過2億3000萬人確診,超過470萬人喪失寶貴的生命。美國就有將近7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遠比美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要多。更重要的是,這場百年大疫不僅讓世界經濟嚴重受創、產業供應鏈斷鏈,也讓世界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等領域都備受衝擊。
賴清德詢問大家,有人這樣說,若沒有這場百年大疫,美國、日本等國的領導人說不定還不會易主,「你們認爲呢?」
他說,和世界多數國家處於平行時空的臺灣,過去21個月來的防疫備受國際肯定。即使今年5月,臺灣陷入本土社區感染的危機,確診人數大幅躍升至1萬6000人,死亡人數超過800人;但在政府與人民團結防疫下,包括在屏東出現的Delta變種病毒,也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這在全世界來說真的是相當難得。
不過,賴清德強調,臺灣有這樣的防疫成績絕非僥倖。因爲2003年SARS疫情造成臺灣664人感染、73人死亡的慘痛教訓,讓臺灣「打斷手骨顛倒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反而成爲防疫體系改革的重要轉折點。
他說,「臺灣模式」獲得舉世關注,並列舉在整個防疫過程中,政府幾個重要的防疫作爲:
第一,超前部署。2019年12月底開始,政府就透過邊境嚴管,對從中國武漢來臺班機進行登機檢疫,藉由落實入境檢疫的措施,來確保國內防疫的安全。2020年1月,疾管署指派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莊銀清教授及防疫醫師洪敏南前往中國武漢考察,不但是全世界第一批進入武漢的外籍專家,而且帶回COVID-19可能「有限度人傳人」的重要資訊,是協助臺灣超前部署的重要功臣。
第二,快速回應、謹慎行動。政府除第一時間對武漢來臺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外,也立刻採取許多非醫藥介入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觸者疫調追蹤、熱區篩檢等;政府也積極向國外洽購COVID-19疫苗,並透過獎勵、補助國產疫苗研發,希望有次序地安排全民接種,逐步提升國人的羣體免疫力。
第三,公開透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從2020年1月22日開始,每天即時發佈新聞稿及召開記者會,建立透明、即時、專業的媒體溝通平臺及輿情監測迴應機制,並即時發佈最新政策與澄清不實資訊。
第四,智慧防疫。善用臺灣的科技實力,在行政院跨部會努力下,從入境檢疫、防疫追蹤、電子圍籬、口罩實名制APP,到社交距離APP、簡訊實聯制、1922疫苗預約平臺,以及健保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等,一步一步展現臺灣智慧防疫的成果。
第五,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防疫。2300萬臺灣人民共同組成的「防疫國家隊」,透過民政、警政、社政體系等社會安全網的全力協助,充分發揮利他精神。
第六,民主治理。這次臺灣的防疫模式向國際社會證明,不需要高壓手段、不需要強制封城,民主國家一樣能夠經由社會溝通的民主機制,完成COVID-19防疫工作。
賴清德指出,全世界的防疫大作戰尚未結束,在黎明前關鍵時刻,臺灣將全力加速提高疫苗覆蓋率,達成羣體免疫後,再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同時儘速引入治療藥物,持續進行制度檢討,提高醫療量能,讓臺灣早日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成爲防疫韌性的國家。
他認爲,民主防疫經驗拉近臺灣與世界的距離,他舉例:如果不是臺灣防疫表現亮眼,國際社會也不會發現,對國際防疫這麼有貢獻的臺灣,竟然被摒除在WHO等重要國際組織之外;疫情期間積極進行國際援助,所以當臺灣面臨疫苗短缺時,許多國際友邦都紛紛捐贈臺灣疫苗。
此外,他說,臺美兩國互動也因爲疫情的關係大幅成長。雙方已經完成簽署「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促成兩國共同參與投資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計劃;臺美也已經展開TIFA談判,進一步深化實質合作關係。臺灣也在近日提出申請加入CPTPP,爲臺灣開拓更大的國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