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臺灣沒本錢再等下去! 8點緊急措施建議
臺灣爆發Covid變種病毒社區感染已經超過兩個多星期,在三級警戒2個星期之後,確診數,重症率和死亡數持續上升,在過去1個星期,已經有至少80多死亡,300多重症,100多插管。
雙北醫療量能緊繃。病毒有潛伏期,有發病期,有惡化期,所以現在看到的數字其實是一兩個星期前的感染情況,所以若三級警戒無法控制病毒傳播,加上醫療崩壞,每個星期都會以可怕的數字上升。
而我們一直在新聞報導看到各地都有羣聚的情況,並不樂觀。
筆者覺得臺灣沒有本錢再等一兩個星期,去一廂情願地希望三級警戒有效,所以建議臺灣採取緊急措施如下:
1. 邊境控制
所有入境旅客,強制隔離於防疫旅館21天(現在是14天居家檢疫)。
▲減少境外移入個案,保存國家醫療量能。(圖/路透)
2. 降低病毒傳播的速度
中央政府應做全島lock down的戰備和兵推,無論最後有沒有要全島lock down,都要做最壞的打算和準備。因爲全島lock down是最快降低病毒傳播的速度的方法。
雙北可以做四級兵推,但是如果要lock down,必須要由中央政府統一宣佈全島一起,地方政府絕對不可以自行宣佈升級,以避免重災區人口出逃,更快地散播病毒。
將全臺灣分成北中南東四個生活圈,沒有經過申請批准(緊急必要事務),不可以從一個生活圈移動到另一個生活圈。以降低病毒散播的風險,如果一個社區大爆發,還可以保護其他三個生活圈。
強制全民戴拋棄式外科口罩,每天必須更換,(這裡假設臺灣口罩供貨充足),在人比較多的地方,最好再外加一個布的口罩,一天洗一次。
政策,企業,和民間社會,應該一起思考和行動,如何降低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又保持最大的經濟活動,如工作模式,公共空間移動的洞線。要做長期抗戰的打算。
▲口罩戴好戴滿 。(圖/中山大學提供)
3. 保護醫護人員
但接種疫苗只會減低重症率,不保證不會確診,還是有散佈病毒的風險。所以理論上任何人包括醫護,只要在沒有穿PPE的情況下接觸確診病患,都需要自我隔離14天。那如果堅持這個原則,很快就會有很多醫護人員無法上班。
所以所有在前線的醫護人員,都應該穿PPE進行任何醫療行爲。這裡會有PPE供應的問題,所以要做估算,風險最高的科別先進行。PPE在太平時代爲保護病人,理論上看一個病人應該換一件PPE,但在緊急時候,要優先保護醫護人員,所以可以允許一件PPE穿整天。
即使在有穿PPE和打疫苗的情況下,醫護人員還是有可能被病毒感染,所以醫護人員的家人是高風險羣,必須保護醫護人員的家人。所以醫護人員必須和家人分住,而且要自己住,政府應該替醫護人員找住宿,或補貼相關支出。
不應該讓年紀過大或有慢性病史的醫護人員上第一線,即使有疫苗保護。
基本的前線醫療勞動如採檢和疫苗施打,可由政府公開徵召受到疫情影響生計的公衆,(年紀不能太老),經過訓練後,在醫護人員的監控下進行。這樣可以補貼受到疫情影響生計的公衆,又可以省下醫護人員的量能,讓他們去做更重要的臨牀工作。我知道這有法規問題,需要鬆綁。
徵召在外國有前線抗疫經驗的臺灣醫生回國分享前線抗疫經驗,協助抗疫。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雙北市醫療量能吃緊。(圖/記者屠惠剛攝)
4. 篩檢確診
儘可能地增加PCR量能,至少一天10萬,縮短通知病人PCR結果的時間,減少病人的焦慮,也改善統計延遲的現象。
基於PCR量能短期內可能無法大量增加,可使用僞陽率極低(Specificity 99.9%)的抗原快篩試劑,作爲確診工具,廣派給基層診所的醫生在臨牀上使用,並清楚規範使用的條件,(如有呼吸道感染,有接觸史),若陽性如何分流轉診的SOP,但規定只有醫生執照者也可使用,以避免濫用,增加系統負擔。
要這樣做,必須先解決臺灣現用抗原快篩試劑僞陽過高的問題,應找國內最好的產商大量生產,或沒有把握,可緊急向國際上有大量臨牀使用經驗保證的品牌採購,應該都有現貨,很快到貨不難。
這樣做可以最多抓出感染病患隔離,以降低社區的傳染係數。
▲檢疫亭。(圖/記者李毓康攝)
因PCR結果延遲嚴重,可將所有采撿過的病人分爲三類:疑似病例(抗原快篩陰性,等待或沒有PCR),抗原快篩確診(抗原快篩陽性,等待PCR),PCR確診。
所有被採撿過的病人應被告知(若人力吃緊醫生無法一一解釋,可以用書面):
A. Covid變種病毒相關的教育,以降低病人的焦慮,和一些自己可以做的健康管理,如運動以避免血栓,睡覺時要趴着睡,以增加血氧的濃度。
B. 即使抗原快篩陰性也有可能已經感染,因爲僞陰。
C. 即使PCR陰性也有可能已經感染,因爲潛伏期。
D. 有極小風險僞陽,所以理論上會有很少數的人,因爲僞陽被收治集中檢疫所或醫院,而被交叉感染Covid。但因國家危難,必須使用抗原快篩作爲確診工具。
▲快篩。(示意圖/記者屠惠剛攝)
採撿後處置:
要將救護車分爲重症救護車和輕症救護車,要保留一些能量作重症救護車給最緊急的病人,15分鐘內要到。輕症救護車讓病人等幾個小時沒關係。
若有臨牀上不穩定,重症救護車,送急診。
若臨牀上穩定,則:
A.疑似病例(抗原快篩陰性,等待或沒有PCR):自我居家隔離14天,因爲有可能已經感染,必須隔離14天,即使被告知PCR陰性,(潛伏期和少部份僞陰)。若被告知PCR陽性,(成爲PCR確診),風險低送集中檢疫所,風險高輕症救護車送醫院專責病房,(繞過急診,節省能量)。
疑似病例在自我居家隔離期間,應有醫生每天視訊問診一次,(特別是前面幾天,頻率可視量能調整,或臨牀穩定問症可以很快,不用講太多)。
B.抗原快篩確診 (抗原快篩陽性,等待PCR),風險低送集中檢疫所,風險高輕症救護車送醫院專責病房,(繞過急診,節省能量)。
總之如果可以的話,確診了不要放家裡,因爲會有感染家人和社區的風險。
▲近日曾有救護員要把確診者送醫,跑遍整個臺北市。(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5. 輕症隔離
輕症者不需治療,但要確實隔離避免病毒傳播,和醫療監護以免病人突然惡化。
擴大集中檢疫所的量能,包括地點,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理想備用capacity是人口的200分之一,(社區爆發大規模感染的最壞打算),就是三萬牀,(廣派抗原快篩給基層診所醫生後,確診數會大增)。
前面的capacity可以先用旅館,(但必須只收確診者),後面的capacity在最短時間在展覽館等合適場地蓋起大型隔離中心,不用一次蓋到三萬牀,因爲蓋應該很快,如果全力,一個星期內可以做到,必要時可請國防部或營建署等支援。
集中檢疫所的臨牀標準:醫生和病人比不應低於1比250,護理師和病人比不應低於4比250,(現在雙北太多高風險症在集中檢疫所,這比例可以要更低),24小時待命,要有primary care的治療量能,血氧監測一天3次。
如果病人臨牀惡化不穩定,重症救護車,送急診。
▲醫護人員。(圖/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所以集中檢疫所其實最需要大量投入醫護人力。集中檢疫所的醫生和護理師可以由任何科別擔任,特別是那些因醫療降載後醫療行爲變少的科別。
有了集中檢疫所的六萬牀量能,那醫院的專責病房內穩定的病人就能降級,空出牀位給更需要的病人。
無論是集中檢疫所或是醫院的專責病房的病人,都可以同住,不用一人一室,(但集中檢疫所還有要有隔間確保隱私和環境舒適,可以的話一人一間,或是兩人一間,用書展那種隔間就可以,成本不會很高),因爲確診者極大多數都會產生抗體至少六個月,所以不會交叉感染,也不會延長痊癒時間。即使極少數同時感染不同變種病毒,臨牀上沒有比一般患者嚴重。
▲新加坡方艙醫院的工程。(圖/翻攝自fb/Teo Chee Hean)
6. 重症治療
現在雙北應該能做的都做了。中央昨日也說開始會成立專責醫院。
7. 疫苗
除現有醫療體制可接種疫苗的場所外,可以考慮選合適地點如禮堂,展覽中心,作爲疫苗接種中心,準備冷錬和運輸等相關後勤,以加快接種速率。
如對國產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有把握,當疫情緊急,(如疫情已經失控非常嚴重,而外國疫苗也供應不足),不可能等到一般臨牀三期的做法結果出來再打,可在二期時大規模生產給國人施打,但要通知被接種的國人施打資料不足的新疫苗的風險,(如AZ的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也是很多人打了以後才發現的),由個人自己決定要不要打。
同時儘可能地取得更多的AZ和Moderna和JJ疫苗,建議放棄BNT和中國疫苗,以避免政治上的爭議,傷害防疫效能。
8. 社會經濟
如有lock down,對國家安全重要的產業,如晶片業,還是可以特許繼續上班。
疫情和防疫措施都會影響企業和中下階層的收入,經濟學研究顯示,疫情期間,高科技業和生技業會賺大錢,而傳統產業和服務業會大幅萎縮,所以社會一定需要大幅度的資本重分配,才能夠維持社會的安定,所以國家一定要紓困。
但體制的紓困是沒有效率的,疫情爆發兩個多星期,有很多臺灣人已經有迫切旳生活困難。建議可由民間有誠信的基金會出面,向各界募捐善款,然後開放讓有需要的臺灣人申請,一個月可以申請一次,一次派發一萬臺幣,(數目可以再精算),爲求效率,不需資格審查,但必須公開姓名和身份證字號,以避免有心人士濫用。
這個重分配需要的資金數目龐大,相關會計法規,還請大家研究。
▲一張表看懂紓困4.0(圖/ETtoday)
熱門點閱》
► 邵宗海/柯文哲與疫情指揮中心的言辭之爭 仍獲民心支持
► 吳崢/通知三餐、量體溫與收垃圾 廣播串起防疫旅館日夜與人情
► 張宇韶/雙北市長勿陷入兵推迷失 出現弄假成真的惡果
► 林氏璧/羣體免疫門檻是多少? 3000萬劑疫苗仍不夠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林韋地」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