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泰英:臺綜院持續淬鍊 迎向淨零新時代

圖/臺綜院提供

更多《面對面》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臺灣綜合研究院

黃輝珍 小檔案

劉泰英 小檔案

吳再益 小檔案

臺灣綜合研究院將在3月19日慶賀成立30週年,回顧歷史,當年企業人士慨捐集資,提供學術菁英籌劃運作,研究成果作爲府院政策建言,持續爲面對內外劇烈變遷的國家,貢獻長期整體發展的重大諮詢。本報在臺綜院邁向發展里程碑之際,獨家專訪臺綜院創辦人劉泰英、董事長黃輝珍及現任院長吳再益,剖析知識性且專業化之民間公共智庫與政府運作的互動。

以下爲專訪摘要:

問:臺灣綜合研究院30年前成立、甚至30年後的現在,名稱和組織發展與各智庫有所差異,劉創辦人是如何考量的?

不只就經濟來解決經濟

劉泰英:民主國家對於智庫的依賴非常大,因爲一般公務員公務繁忙,很難冷靜通盤思考國家未來的事情,有人說「公務員看過去,商人看現在,學術界看未來」。然而,如果判斷國家發展方向不夠精準,未來就可能發生很大的問題。我早年以經濟學者擔任李前總統的顧問,遇上棘手嚴峻的問題不全然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因爲經濟涉及國家安全及教育政策等多面向且錯綜複雜的課題。因此成立當初,爲迴應李前總統的各式提問,於是採取綜合型的研究院,以綜合智庫來因應,才能完成李前總統的交辦事項。成立時有參考日本三菱公司綜合研究所的作法,以經濟爲核心向外擴大並將其它議題納入。例如兩岸關係、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都會影響,這也表示不能單純就經濟來解決經濟問題。

問:臺綜院成立30年與臺灣快速發展60年同軌,兩岸關係、兩岸經濟關係在這段期間模模糊糊、忽離忽近,您和臺綜院團隊曾如何向李前總統建言?

劉泰英:臺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相當密切,隨着時間的變化,兩岸之間的經濟關係也在變化。比如說,早年大陸經濟比較落後,工資比較便宜,大量的臺灣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性的產業就移往大陸,以當時情況移往大陸是好的現象,但李前總統以「戒急用忍」節制臺灣資金與人才移到大陸,以避免太依賴大陸的經濟,不要造成臺灣長期經濟的發展不利及不穩定的影響,同時也必須考慮兩岸的政治問題。有鑑於此,經濟問題是相當的複雜,兩岸經濟問題更是難解,不是一般公務員能夠完全瞭解。

「戒急用忍」上路後,我們高科技業移往大陸的情況就比較少了,勞力密集型產業則以兩岸爲供應鏈及生產基地,由臺灣供應原物料、機器設備給大陸,形成區域產業關聯。

臺灣不用怕大陸抵制

現今很多人說,兩岸關係現在這樣,萬一大陸對臺灣實施經濟抵制,會對臺灣帶來危險。我根據經驗研究過,不會有危險!因爲大陸若要抵制臺灣經濟,本身就會發生很大的經濟問題,例如缺原料、零組件等,這就是智庫進行研究時要很注意的部分,也因此我們隨時會向李前總統作建議。臺綜院也曾成立國家戰略與安全研究所,類似美國國家軍事研究機構,國安局有委託研究,後來因國安密帳等政治因素而停掉,非常可惜。

問:現在臺灣的地位跟過去已經有所不同,臺灣的處境其實看起來比較艱難。就現今的兩岸關係與臺海局勢來講,您會對我們政府提出什麼樣的建議?

劉泰英:從大陸的政治考量角度,臺灣是處境困難;但若以晶片來說,兩岸之間的活動現在變成臺灣掌握有利的地位,未來是AI的時代,我們的晶片技術全世界第一流,連美國、日本都需要臺灣的支持,晶片不僅對經濟發展重要,更最重要是國防的應用,俄烏戰爭、中美對峙都需要晶片。因爲晶片對政治、軍事的影非常大,臺灣處於領先的地位,所以全世界不敢對臺灣有任何不利的作爲,包括大陸在內。

歐洲工業革命花了200年才走進工業現代化,美國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纔有今天的大國局面,臺灣花了25年就形成現在的高科技時代,這是了不得的成就,將來全球的經濟都以AI爲中心的發展,晶片將作爲臺灣一切的有利支持,所以我真的認爲臺灣安全不會有問題。

人才培訓 有與國外合作

問:臺綜院的研究要全面觀察、又要突出重點,需要經濟理論基礎、又要前瞻建言,人才方面如何因應?

劉泰英:研究機構除了研究,還要訓練人才,臺綜院有內部培養和大學合作,也有國外合作,例如淨零碳中和是全球趨勢,很多進程非常的快,就需要國內外一起同步。一般學子自大學院校畢業後進來臺綜院,我們會繼續做訓練,提供專業、專門研究的訓練,即使是博士學位進來的研究員,從事實際研究的時候還是會覺得不夠、還要繼續做研究,因爲現在所有事情都變化太快了。而政府部會雖不乏研究人員,惟公務員非常忙碌,沒有辦法冷靜整體思考,因此智庫要培訓研究員爲部會解決問題,政府機構現在也因此相當需要智庫。我們很感謝政府對智庫研究的支持,才能繼續培養人才,研究機構永遠要走在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