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終極選校策略!

又到了申請的賽季末,拿了不少offer,最終去哪一個是個問題。有的時候也不是無腦選排名高的就是好的,這還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背景做出最佳選擇會更好。

比如澳洲的學校排名好是好,但就業的時候,銀行,券商,基金這些總部這種很容易被掛在簡歷關。在市面上的認可度方面,相對還是低了點。當然,英國的學校有些也一樣。

今天我們聊下,留學生的終極選校策略!

一、如果你是準備回國的,你的思路就是優先保學校!

選校分兩條路線,第一條就是回國路線。回國路線的選校思路其實很單一,就是儘可能地往上刷學校。學校排名越好,你之後就業過簡歷關的機會越大。

當然,根據你就業的渠道不同,你還要兼顧你學的專業,不同的行業對專業也有一定要求。這個會取決於你要不要放棄專業去更好的學校。比如券商,投行,基金,PEVC,信託這類賽道的你還是要保障你專業也在線的。你如果回國繼續考公或定向選調這種的話,還要看專業是不是符合你那個省市的專業體系述求。這類不能單純無腦刷學校。專業不對,你也白搭。

在大方向是優先選學校的基調下,你還要同時考慮兩個細分優先點。第一個細分是儘量選擇四個世界大學排行榜裡面重複度高的學校,這種學校一般表現會更好,更值得持有。你只是看其中一個榜單,比如QS或者國內的交大排名,其實都不太好。鎖定四個榜單,無論英區,還是澳區統統都出現在QS前百的學校。一般這類學校後續也不太會出現比如qs100以後去守門啊,聲譽忽上忽下的情況。

第二個優先級是,同等排名下,儘量選中國校友多的學校。比如曼大,格拉,南安,布里斯托還有ucl這種。這裡面有個隱藏的就業邏輯,中國學生多,代表這個學校的門檻呈現兩端化,就畢業生好的也有,差的也有,你就業的時候,面試官拿捏不清你屬於其中哪一波。都會在簡歷面試的時候讓你過關,至於筆試和終面能不能過,就看你造化了。

再有就是中國學生多的這種學校,雖然體驗度方面差,對語言提升可能是個問題,畢竟大家都混自己的小圈子去了。就比較難勇敢的向外拓展。但回國的好處也很明顯,校友力量強化,圈子更寬。你怎麼知道你就業後你的面試官不是你的校友了?基數方面被校友認可的概率是很大的。同窗有木有?

所以,你回國,沒必要去選中國學生相對小的學校,如果你不在乎就業,可以去選聖安,巴斯這類人少點,體驗度好點的。你在乎,還是抱團扎堆綜合學校會更好。

二、如果你是準備留在英國就業的,你的思路專業行情爲主!

在英國本土就業,不那麼看你學校,你是南安、伯明翰還是諾丁漢亦或是你是曼大,本身沒有啥區別。只是國內學生會在這幾個學校裡面打生打死,覺得不去曼大,虧了一個億。只是在英國的話,學校本身差異不大,英國就業可能更拼你專業本身,以及你的畢業成績會多點。

學校這方面,人家有自己另外一套規則體系,和國內就業行情不重疊。所以沒必要用國內的思路來套英國。就比如伯明翰這個學校的畢業生,我這邊的學生留下來比曼大的就要多很多。因爲去曼大的,基本都回國爲主了。這個是有數據支撐的,不是我亂說的。所以留英國路線,選綜合學校反而沒那個必要,選當地reputation高的一些學校反而有優勢,特別是一些古老的學校,像杜倫,巴斯這種的。或一些地域優勢的,比如bayes,Reading,LBS以及倫敦其他學校這種的,機會就很多。

留在英國,你除了要追求你的畢業分數,要把自己維持在merit以上或distinction這類的分數。你還要積極縷清你要就業的方向。畢竟太卷的賽道,你真的卷不過,你要避開本土人就很強的方向,你還要避開給名額特別少的方向。畢竟你留在英國試錯的機會很少。你要在意的是你讀的專業,統計下來,目前給的配額多不多,同類和你卷的畢業生多不多。避開這兩條不歸路賽道,在一些小衆方向彎道超車。

除了專業和成績本身,你只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學習本身還不夠。你還要鍛鍊自己的社交屬性,提升自己的情商能力。你要把自己本土化,你要能儘快去融入當地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能聽懂他們的梗,能正常參加他們的聚會。從而獲得當地人的資源和機會。這個甚至比你學校和專業成績本身都很重要,你要有一個去國際學生完成本土化轉變的過程,你纔好找到工作。否則,你和別人溝通其實都難的。

總了個結:以上兩個點,兩條路線,找到自己的線路,然後根據真實的需求,去最終選校。

選校就是選擇問題,做選擇的時候比較忌諱都要,這也想要,那也想要。這種反而被反制,沒有自己的目標感,容易幹啥啥不成。不要覺得自己有多個計劃。比如我先留英國工作試試,如果沒搞好再回國,10個留學生裡面8個是這麼想的,你猜他們最終的表現又是如何。

不要既要又要,現在信息爆炸,機會很多,你選擇越純粹,越單一,反而機會越多。因爲你注意力越集中,就會幹翻那些總想着有退路的那波。退路太多對大多留學生來說不是好事,容易猶猶豫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