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原型:蛇 or 鱷魚?
編者按:龍,中國文化中最爲神聖和強大的象徵,其原型一直是衆多學者研究的焦點,它不僅僅是一個圖騰,更是彙集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界、宇宙以及生命力最深層的理解和崇拜。龍被描繪成具有蛇的身體、鹿的角、魚的鱗片以及鷹的爪子,但龍的形象並非憑空想象出來的,它可能源於古人對於自然界中某些現象或生物的神化與象徵化。
作爲一名動物考古方向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在其著作《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中對龍的原型進行了討論,現摘錄如下,祝大家龍年快樂!
鱷魚與蛇,龍的原型?
如今,多數學者都認爲,龍這種想象中的動物,其主體參照物是鱷魚,跟蛇也有關係,總之是跟爬行動物有關。這裡選擇有代表性的觀點作簡單介紹。
第一種說法是大蛇主體說。學者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便認爲,龍是一種僅存在於圖騰且並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虛擬生物。他推測,古代某個以大蛇爲圖騰(其圖騰名稱就叫“龍”)的氏族,在戰爭中兼併和吸收了許多其他各種圖騰部落,大蛇圖騰也隨之以“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糅合成全新的圖騰,即我們今天所見之龍。
第二種說法是鱷魚說。如學者章太炎在《說龍》裡考證《左傳》《漢書》《說文解字》《三國志》等古代文獻中的相關記載,提出“龍就是鱷魚”的觀點。他還以兩個馬來人一人面對鱷魚進行挑戰,一人騎在鱷魚背上,用布條將鱷魚的頸部至嘴巴纏住以控制鱷魚爲例,推測那就是古代的御龍術。
1957 年,中國古生物研究的泰斗楊鍾健院士在《演化的實證與過程》一書中,專門闢出一章討論龍的形成。他從自己 20世紀 30 年代研究殷墟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時沒有發現龍的遺存說起,考慮到甲骨文中有“龍”字,這個字除了有角這點不可解,大口、紋身、彎曲等,都是鱷魚的特點。但甲骨文中的“龍”字沒有表示四肢的部分,這又和蛇比較接近。
198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王明達從神話傳說、古史研究、民間習俗、生活習性、文物等方面進行考證,認爲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龍,其形象的基調是鱷魚。1986 年,中國研究鱷類的著名學者陳壁輝認爲,神話中的“龍”應該是人們在多種爬行動物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和昇華,再賦予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他基於自己長年在野外從事揚子鱷人工飼養和繁殖的實踐經驗,對楊鍾健院士不理解的“有角”進行了解釋:老鱷頭頂的鱗棘經常高高地突起,且鱷魚性喜在水中靜浮,此時常常僅露出頭的上部和吻端,遠遠望去,會覺得它們的鱗棘尤其突出。如今,在揚子鱷出沒的地方,人們多將老鱷頭上突出的鱗棘視爲角,這與古人的觀察是一致的。
21 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朱乃誠從考古發現的角度思考,認爲西水坡遺址發現的距今 6000多年蚌殼擺塑的龍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龍,其形象就來源於鱷魚。他舉揚子鱷爲例,這種動物生性兇猛,極具威懾力,其吼聲及僅頭部浮露水面、夜間目光如炬的習性,都能使人們對其產生敬畏感;而揚子鱷的吼聲又與天將下大雨的氣象有聯繫,容易使人聯想到揚子鱷具有通天的神威。《甲骨文合集 13002》載“乙未卜:龍,亡其雨?”,《甲骨文合集 29990》載“其乍(作)龍於凡田,又(有)雨?”《左傳·昭公十九年》載“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這些記載所指的龍應該是鱷魚。這也證明,商周時期人們就已經注意到鱷魚與天將下雨有關了。
第三種則是蛇與鱷魚雜糅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依據對古文字、古代文獻和文物的研究,指出龍是人們通過結合鱷魚、蜥蜴、蛇等爬行動物的特徵想象而成。他認爲,古之所謂龍,身軀、花紋源自蛇,頭、角、鱗、爪源自鱷魚。鱷魚與龍的關係最緊密。中國林業出版社的編輯黃華強多年來致力於探討揚子鱷與龍的關係。他從揚子鱷的外形、骨骼、生態、行爲、古代文獻及考古遺址出土的揚子鱷遺存入手,結合考古遺址出土的各類與龍相關的文物,探討古人塑造的龍的創作原型及發展過程。他認爲儘管各地出土的與龍相關的文物在形狀上有所區別,但它們都是以鱷魚爲原型進行龍題材的創作的。
| 相關圖書 |
《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袁靖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