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英減稅方案惹議 陸推動政策落地

英國政府原本正透過大力升息遏止通膨,投資者對方案反應極大,原因之一,是減稅屬於刺激經濟方案。簡單而言,減稅令市民提升購買力,增加消費,從而促進經濟活動。不過,通膨便有機會再度攀升,與本來的目標背道而馳,市場憂慮英國央行將被迫進一步提高升息幅度。畢竟,英國物價仍然居高不下,通膨率剛剛纔由8月的10.1%,稍緩和至9月的9.9%。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上任時曾提過,減稅刺激經濟是三大目標之一,不過,她不打算向石油公司開徵意外利潤稅(Windfall Tax)。當時她已被市場質疑,如果減稅,政府如何能夠維持開支?英國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估計,現時的減稅方案涉及款項超過1,000億英鎊。當局計劃將本財政年度的發債額提升724億英鎊,至2,341億英鎊。英國進入升息週期,利息支出將會更高。

參考經濟指標(Trading Economics)整合的資料,現時英國政府的總債務約爲24,275億英鎊,2021年底政府債務佔GDP 96%,低於美國(137%)、義大利(151%)、希臘(193%)及日本(266%)等,與整體歐元區相若。

雖然特拉斯有意減稅,但方案的減幅卻較市場預期的進取得多。面臨通膨壓力上升,政策走向180度大變,國際投資者大舉出售英國資產,甚至幾乎觸發退休基金危機。

外媒指,英國央行干預市場,是因爲英國退休基金中,使用負債驅動投資策略(LDI)。退休基金普遍是長年期投資,投資目標也不需要爭取最大回報,所以基金持有超過七成債券,英國國債是主要持倉之一,同時,基金經理也有運用衍生工具及槓桿。減稅方案推出後,債息上升,基金經理需要爲槓桿策略,補回保證金。國債流動性高,成爲主要被沽售的對象。

讀者可以想像到,拋售國債進一步推升債息及保證金要求;保證金上升,基金需要沽出更多國債,情況像滾雪球般。英國央行入市,阻止了賣壓愈滾愈大。面對批評及金融市場動盪,特拉斯政府不打算收回方案,更多詳細資料有待11月公佈。當局決心改革,作爲投資者,在方案更明朗前,應保持審慎面對英國資產。

外圍環境持續動盪,回看大陸,大陸國家統計局30日最新公佈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回升至50.1,重返擴張區間,並創三個月高,略勝於預期的49.7。但事實上,在數據細分中,只有生產指數位於榮枯線之上。其餘新訂單、原材料、從業人員及供應商配送依然維持榮枯線之下,反映製造業需求依然疲弱,相信市況仍受制於疫情和防疫管制等。

在9月28日的「穩經濟大盤」第四季工作推進會議中,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第四季將會推動政策全面落地。除基建外,當局也會擴大投資、促消費,充分利用專項再貸款、財政貼息等政策,加快推進製造業、服務業、社會服務等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我們預計,穩經濟政策將會於二十大會議後進一步公佈,並相信內需消費是主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