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禁石斑魚!養殖戶急跳腳 揭背後3大困境

大陸日前以藥物殘留爲由,公告全面暫停臺灣石斑魚輸入。(示意圖 / 本報資料照)

根據《財訊》報導,繼鳳梨、釋迦、蓮霧之後,大陸再次突襲式禁止臺灣活石斑魚進口,引發高度爭議;但長期來看,臺灣農產品如何提升品質加工出國、分散銷售市場,纔是接下來更重要的事。(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6月10日,大陸海關總署公佈,因海關多次檢驗出臺灣輸陸石斑魚孔雀石綠、結晶紫等禁用藥物,將自6月13日起暫停臺灣石斑魚輸入大陸。也反應臺灣養殖戶的困境:過度仰賴單一市場,缺冷鏈,加工產業鏈也不夠成熟。

一紙禁令,讓南臺灣主要養殖石斑魚重鎮的屏東、高雄、臺南縣市養殖戶急得跳腳。救魚如救火,農委會馬上動起來,17日農委會召開記者會說明,將編列8億9千萬元救市,從農損基金向行政院爭取經費,總統蔡英文也親赴高雄視察「永安區漁會加工廠」、「永安安心漁場」,強調將強化農漁產風險控管能力,以降低這種突襲式干擾對漁民造成損害。

府院同步指出,除了擴大內需市場,打通大賣場等通路,也將開闢多元市場,打入日本、歐、美、等國,農委會將提供運費補貼。從地方到中央迅速應對石斑魚禁令,可看出近兩年屢遭突襲式禁止臺灣農產出口對政府帶來的焦慮,去年禁止鳳梨、釋迦、蓮霧,今年禁石斑魚,都是出口大陸前十名,高度依賴大陸收購的農漁產品種類。

《財訊》報導指出,石斑魚出口特殊,不像水果轉單相對容易,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臺灣石斑魚以「活魚」爲賣點,養殖戶從魚池打撈起來放上活魚船,過了海峽就賣到大陸,整個石斑魚產業幾乎完全依存大陸;更重要的是,石斑魚屬高經濟魚種作物,所以養殖量並不大,臺灣從2014年開始較多漁民投入石斑魚養殖,趁着兩岸紅利,大陸全面埋單,就算禁奢令以後,需求下滑也只是逐步縮小養殖數量,從未想過有禁止出口的一天。

《財訊》分析,在此背景下,石斑魚養殖戶幾乎沒有加工外銷思維,和臺灣外銷做得較爲出色的臺灣鯛、金目鱸魚比起來,石斑魚沒有主要加工廠、沒有冷鏈,加工產業鏈不夠成熟,未來這兩年養殖戶的日子恐怕不好過。

「這就是包着糖衣的毒藥,」中華農企發展協會副秘書長林裕紘說,大陸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成爲亞洲主要進口國,世界搶入,對臺灣則採取讓利政策,農產品走小三通不收關稅,出口至廈門還有退稅優惠補助;若不走小三通,一般關稅來看,假設大陸對其他國家課稅17%,但對臺灣僅課11%,並放寬檢疫標準,吸引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