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經之聲-打擊漂綠!碳中和時代最大挑戰

Evian礦泉水遭質疑生產過程仍排放若干二氧化碳。圖/路透

Evian礦泉水遭質疑生產過程仍排放若干二氧化碳。圖/美聯社

隨着全球永續趨勢方興未艾,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提升,各式標榜着碳中和的洗髮精、手錶、巧克力、航班等產品迅速攻佔各大消費市場,成爲消費者落實永續理念的另一選擇。然而,企業所宣稱的碳中和產品是真的「碳中和」?或只不過是披着碳中和外衣的漂綠行爲?這不僅是淨零排放的最大挑戰,也是碳中和時代必須有效檢視的重點。

這一切要從幾件消費者訴訟說起。有數名美國消費者共同向Evian礦泉水提告稱:他們在2022年以更高價格購買該公司的礦泉水,是因爲其「碳中和」聲明。但後來發現,Evian礦泉 水在製造過程中,仍排放若干二氧化碳至大氣中。

美國紐約州地方法官在判決指出,「碳中和」是容易使消費者困惑的模糊詞語。歐盟議會和理事會就這些標榜碳中和的產品,更進一步地於2023年9月達成臨時協議,表達了明確立場。在「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禁止企業利用碳抵換所獲得的額度來聲稱其產品爲碳中和、能減少排放或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此外,其他相關的規定還包含禁止在未提供相關環境證明的情況下,使用「環境友善」、「天然」、「氣候中和」、「生物可分解」、「生態友善」等模糊的聲明。

事實上,Evian礦泉水消費爭議並非國際上首次被禁止宣稱碳中和的案例,過去荷蘭航空公司KLM曾提出「CO2ZERO」計劃,並在廣告中使用「CO2ZERO」和「CO2-neutral」等字眼,目的在使客戶可透過加價進行植樹或保護現有森林,藉以抵放其個人飛行的排放。此舉遭荷蘭廣告準則委員會指出:該廣告讓消費者誤以爲可以無碳排飛行,因而要求下架廣告。同年法國也祭出法令規定,除非廣告商提供產品或服務在生命週期中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減排步驟說明,以及具體描述減排軌跡並附有量化年度目標等資訊,否則禁止聲稱產品或服務爲碳中和。

面對市面上這麼多宣稱碳中和的產品,究竟是透過什麼方式實現碳中和,又是否真的能對環境帶來益處?可從以下相關爭議進行探討:

1、市面上環境聲明大多缺乏明確證據支持

歐盟執委會於2020年深入調查歐盟150項產品或服務的環境聲明,發現其中高達53.3%的環境聲明模糊不清、具有誤導性或毫無根據、有40%的環境聲明未經證實。僅只歐盟市場就有230個永續發展標籤,然而各標籤透明度差異性極大,且有一半的標籤未提供完整驗證,此種欺騙消費者的「漂綠」行爲,已造成歐盟市場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對真正永續發展的企業產生不利影響。

2、國際碳權品質參差不齊,可能不具實質減碳效益

今年初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Verra遭英國衛報指出疑似造假,其最爲人熟知的雨林保育專案,其中有高達94%經認證的碳權被發現根本不具實質減碳效益,引發了全球對於碳權市場的擔憂和質疑,同時也凸顯出碳權市場透明度和監管不足的問題。

3、碳權作用僅是「補償」而非實際減碳

很多企業透過大量購買碳權來宣稱其產品或服務達到碳中和,但卻忽略了碳權僅是補償已排放的二氧化碳,無法作爲減排的手段。事實上,根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的淨零減碳路徑,企業應該優先着重於自身的減排努力,將減量後剩餘的5~10%碳排放量,透過碳捕獲與封存、植樹造林等方式進行中和。若企業只是盲目購買碳權而未改善自身的排放行爲,實際上並未對氣候變遷減緩產生實質效益,等同是一種漂綠的作法。

4、透過植樹所核發的碳權可能同時觸及其他人權議題

《時代》雜誌曾針對6,500家公司未來25年的減碳承諾進行研究,經估算要實現這些承諾所需的土地面積高達3.8億公頃,然而,全球僅有3.5億公頃的土地可供種植,顯見全球土地面積不足以因應企業透過植樹來落實減碳的需求,可能因此衍生人權議題,特別是居住權。例如在肯亞西部森林生活的數百名奧吉克人(Ogiek),因政府追求更多碳權利益,而面臨驅逐和家園被摧毀的命運。在取得碳權的同時,如何避免造成其他損害,成爲未來碳權發展的迫切挑戰。

綜上分析可知,碳權雖是達成碳中和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在缺乏明確揭露或相關配套措施之下,也容易淪爲漂綠的溫牀。爲了提供企業揭露的方向並建立消費者的識別能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發佈了產品永續資訊指南,指出產品永續聲明的資訊應遵循五大準則:可靠性、相關性、清楚性、透明性、以及可及性,作爲企業揭露及消費者購買選擇的參考方向。

國際上打擊漂綠的趨勢已十分明確,政府有必要在淨零趨勢下同時加強監管,防止不實宣稱碳中和、環境友善等廣告產品進入市場。同時,企業應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提供真實、透明的環境聲明資訊,以避免誤導消費者。而消費者也應培養識別能力,以免助長漂綠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