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飼育法 畜試所盼提高鴕鳥存活率
畜試所發現,鴕鳥喜歡綠色以及閃亮白色的物品,對飼育上有很大的幫助。(畜試所提供)
臺灣於1998年起從國外引進鴕鳥飼養,但至今存活率仍不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近年來針對鴕鳥成長期與繁殖期的行爲進行觀察,瞭解鴕鳥在亞熱帶人工飼養環境下的行爲習性,已初步改良飼育鴕鳥的方法,有助於提高存活率。
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莊璧華指出,鴕鳥原生活於熱帶地區野地,當由熱帶地區移動到亞熱帶的臺灣,並使用圈養方式飼養,會對鴕鳥造成緊迫,進而影響行爲表現、繁殖率及育成率。
一般來說,鴕鳥在出生後1至3個月內都是存活高危險羣,臺灣過去鴕鳥存活率低,可能與近親繁殖,血緣未更新有關,造成母鳥不生蛋或產蛋速率差等現象。
莊璧華表示,受限於國內檢疫法規,自2000年後臺灣就鮮少引進新鴕鳥,目前國內飼養約1000只左右,規模仍算小,且國外有關鴕鳥飼育的研究文獻也不多,因此改良臺灣鴕鳥飼育環境的難度頗高。
畜試所表示,剛出生至1周齡的雛鴕鳥大約要2至3天才會走路,且雛鳥會被綠色或閃亮白色的物品所吸引,此時若用綠色飼料盤與飲水盤,或將不鏽鋼湯匙等閃亮物品置於盤內,可順利引導雛鴕鳥靠近飼料盤與飲水盤進食,增加存活率。
莊璧華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雛鴕鳥在9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7成,估計國內的狀況也差不多,畜試所除透過飼養方式改變外,也着手開發新飼料,分別研發出肉鳥及幼鳥的配方,效果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