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業態吸金 創新人才領風騷

百度Apollo開源自駕平臺。圖/中新社

配圖圖/新華社

大陸新業態代表企業

從2017年的「共享經濟」、2018年「新零售」、2019年「短視頻」到2020年的「社區團購」。在大陸,每年涌現不止一個吸睛且吸金的商業概念,企業家與創業者腦中不斷蹦出新奇想法,整合出創新模式。如此藉着豐沛人才資源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正是推動大陸成爲產業強權的關鍵。

隨着5G、AI、物聯網等革命性技術的逐漸成熟,產業生態大幅改變,甚至直接顛覆當前產業結構,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這種趨勢有利於大陸挑戰美國科技霸主的地位。想與握有雄厚技術底蘊的美國對抗,必須仰賴顛覆性創新。

安侯建業(KPMG)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以汽車產業爲例,強調走向電動化、自駕化的汽車工業,已變成全然不同的產業,未來影響汽車賽場的決戰點,不一定在技術零件,很可能是新應用商業模式,而大陸善於創造嶄新商業模式的阿里巴巴、小米等企業,都不吝於投資汽車,可望形成一個好典範。

邁入行動通訊時代之後,大陸網企證明「互聯網+」的商業顛覆能力,儘管新概念與典範不一定起源於此,但藉此衍生出新業態的,經常是大陸企業家。

14億人口市場 最佳練兵場

譬如最初打響共享經濟名號的是美國的airbnb、Uber,但進一步孵育出共享單車、共享行動電源等吸引資本市場的,卻是大陸的公司。又如市場雖早有線上線下零售數據整合概念,但包裝最成功的,莫過於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產品亦然,推特早期以限制字數而聞名,但限制影片時長的「短視頻」經大陸抖音等網企的推廣,在全球蔚爲風潮。

人口龐大和商場人才輩出,讓大陸具有孵化各種新商業模式的優渥條件,14億人口的市場,成爲創業者的最佳練兵場。每年有大批前仆後繼的創業者,摸索着「技術+應用+變現」的最佳創新和商業模型,促使大陸產業型態快速更迭。

KPMG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指出,現在不少車企積極尋找的人才不是工業製造,而是網路科技或新創相關,正是着眼未來汽車產業的整合,想擦出更多火花。張字信也說,對於電動、自駕這種完全不同的格局,有沒有創新思考模式相當重要,這也是各國人才戰略的重點之一。

培養創新人才 是國家大計

在「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綱要中,貫穿全文的核心關鍵字便是「創新」。在培養人才篇章中亦同,屢提及如「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等。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時更指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大計,大學育才要學科交叉融合,企業要融合產業鏈與創新鏈。

資訊+商貿 大學重點題目

政策僅是催化劑,塑造「資訊+商貿」複合型人才一直是大陸大學重點題目,甚至在高中教育已有針對性的部署。鄰近科創重鎮中關村、有全大陸第一高中美譽的人大附中,在2010年代初就開設商業選修課程、早培班等,藉此孵育商業創新人才。在該人才培訓體系下,已培養出ofo創辦人戴威、滴滴營運長柳青等共享經濟代表人物。

如今相關概念已擴散至全球各地,包括臺灣的政治大學也將新設資訊學院、AI學程,希望將資訊結合政治大學在文社商法領域的優勢,培育出應用型科技人才。

整體看,大陸較其他地方更能接受創新商業整合人才模式,如網企阿里巴巴從資訊平臺走向全球頂尖電商巨頭後,正發展罕見的全能數位生態服務商模式,恐已很難單純拿亞馬遜與其進行對比。

作爲網路巨人,阿里掌門是英文教師馬雲,打造出運算引擎阿里雲的是曾任技術長的心理學家王堅,他們都是用不同於網路界的眼光看待資訊與數據,才能帶領阿里發展出異於其他業者的模式。當地員工也已習慣由這種不會寫程式的特殊人才來設計架構、帶領團隊,走向一條創新顛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