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日曬米 粒粒皆善緣
鹿野鄉農民陳忠富與妻子劉鬆說,日曬米就是要跟大家結善緣。(莊哲權攝)
烈日下,陳忠富翻鏟着稻穀,正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寫照。(莊哲權攝)
稻埕上,飽滿稻穀在陽光烤曬之下,閃耀着金黃色光芒,有着幾分古早味,1對老農夫婦每隔半個鐘頭,要幫稻榖翻身1次,這位臺東縣鹿野鄉瑞豐村老農陳忠富,迴歸自然傳統的日曬法,雖花更多工,但稻穀有了陽光幸福味道。他說,生產日曬米是用來結善緣。
天剛亮,67歲陳忠富與妻子劉鬆守在三合院稻埕等「日頭」,沒多久,朝陽升起,夫妻兩掀開帆布,用耙子把稻穀舖滿廣場,開始接受陽光洗禮。忠富伯說,日曬米不怕陰天,只怕西北雨,帆布一下子蓋,一下子掀,會措手及手忙腳亂。
10幾歲跟着父親播田的陳忠富說,早期臺灣傳統制米全用日曬法,隨着時代進步,從收割到碾制,全部機械化,機械烘乾稻穀約20到30個鐘頭,如果採用古老日曬法,夏天大概要曬3天半,冬天要1星期,萬一遇到下雨,有曬不成功風險。
他說,古早曬米稻埕是泥土或柏油,溫度難控制,也會有小石頭跑進去,現在日曬米,地板舖1層細網,有降溫作用,腳踩上去也比較不會有灼燙感,大概固定每半個小時翻1次,稻榖溼度纔會粒粒均勻。
「兒女小時候聽我們的,現在換我們聽兒女的」陳忠富說,在女兒建議去年10月開始嘗試迴歸傳統日曬法,口感比機械烘乾還香,雖要花更多時間與人力,也比較辛若,但是售價與一般米沒兩樣。